同理心的力量3:人与人的差别,在于用心精微

无论创业经营,治病助人还是人生幸福,成功经验的分享总能吸引大家的目光,成功经验往往能够给迷茫中的人以启发。

然而生活中常见的,是他人企业成功的方法到你这里就无效了;他人销售成功的方法,你用了收效平平;致恩爱美满的择偶方法与夫妻相处之道在你这里并没奏效;他人成功送儿去常青藤的方法你copy了却成了灾难,这是何缘故呢?

模仿成功却不成功,是因为方法有问题还是我们自己有问题呢?或许都不是,《列子•说符》中讲了个故事——

鲁国有两户邻居人家,施家和孟家,施家的两个儿子,一个学问好,另一个喜欢研究兵法。学问好好的儿子拜谒齐王,宣讲自己的理论被齐王授予太傅之职。好兵法的儿子去到楚国,向楚王贡献策谋,楚王很欣赏,任他军中的要职。

施家得荣华爵禄,邻居孟家很是羡慕,邻居孟家同样有两个儿子,一个学问好,一个好兵法,于是就到施家请教,了解施家的儿子的成功奥秘,施家很慷慨,毫无保留的实地告诉了孟家。

孟家学问好的儿子向秦王游说自己的学问,秦王觉得当下正处于争霸之中,各家都在全力备战,无论是粮食还是人力都用在战争上,孟家的儿子却在宣扬仁义,秦王十分厌恶,就把孟家的儿子给宫刑后放黜了。

孟家另一个儿子去卫国献策,卫王说,我们是小国,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我们小心适奉大国,才是求安之道,如今你让我兴兵建军,那么亡国就指日可待了。卫王转念一想,这个家伙这么有才能,有喜欢兴兵伐国,要是放过他让他游说了其他君王,那么我们卫国就要遭殃了,所以就砍掉了他的双脚,才把他放回鲁国。

孟家老太爷看到两个儿子残疾而来,到施家门口呼天抢地,这时候施家人说了一番话:

“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

我们的儿子方法相同,但结果不同。并非方法有问题,差别在于“时“的选择。

“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天下的是非是没有一定的,某一种原则,某一种道理,在某个时候、某个环境是对的,到另一个环境就不对了。“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曾经有用的当下或许就没有用了,曾经被弃用的方法,在今天又重获用处。到底是用于不用哪个方法,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

我常认为选择很重要,然而更加重要的用心精微的判断。

这两天我的一个学员群里讨论——帮助一个人到底是棒喝好,还是给他希望好?帮助人是多么精微的事情啊,如果我们很快根据经验得出一个解论,无论是选择A还是B,都失于自己的“粗重”了——“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两个都是可用的路径,方法并非如此粗浅,精微处见功夫。

对于不同人要用不同方法,对于同一个人这两个方法或许也都奏效,但不代表你用某个方法就奏效,其中用心精微之处——语言,时机,我们内心的真诚与恐惧,对方当下的感觉和节奏,我们对结果所保持是急切还是坦然(没有绝对的好坏,因人而异),这些精微之处,无不影响结果。这样看来,结果哪是我们选择棒喝还是给人希望造成的,也绝非“细节决定成败”所可以概括的。

列子在这个故事结尾——

“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

智苟不足,使君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隙”,空间,“时”,时间。根据时间空间当下情况不同,“应事无方”不以固定的方法应对事情,这种不受拘束的自由灵魂才是智慧。

 如果一个人用心精微的智慧不足,即便拥有如孔子一样博学,有吕不韦一样的权术与方法,又怎么能够可以不让自己陷入困境呢?

孟氏父子听完“舍然无愠容”内心释然,不再嗔怒。

孟氏终以身残而得悟“精微”,论其遭遇,在于自己只重技法而忽略心法。

心法非无所传,可以说在我们的文化中源远流长,从未断歇,但可悲得是人常常自障其目而不见。

尧舜以来圣人心法总结为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大禹谟》

“人心最难测,差别在毫末微小之间,用心精微,才可以防止自己走入偏颇。”圣人传心法,人人可得,圣心不是不可不知道,是视而不见,这才是孟氏遭遇给我们得启发。

十六字心传总结来四个字——用心精微。

十六字心传用于生活处处,无论是创业还是经营,夫妻相处还是养育孩子,帮助他人还是安然自处。都要用心精微,不可照葫芦画瓢,照他人方抓自己药。

孙思邈谈及治病救人,对于照方抓药深深告诫——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很多的病表面相同,内在原因却相反,正如我们遇到的事情看似一样,内里却全然不同。所以只有用心精微才能够治病救人。很多人遇到一些问题,不详加体会,乱求药方,照搬“成功”经验,动不动就问成功的解决之道, 差别,看似在于选择,实则在于用心精微。

写成此文,是引导人详查形候,审视自身与环境,但免不得有人说,“你就直接告诉我怎么才能做到用心精微” ——真可谓“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

送两句话——

人生在世,各从其事,求名求财求心安,都是悟道机缘;

修身齐家,经世安邦,利己利他利百世,不离用心精微。

同理心的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理心的力量3:人与人的差别,在于用心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