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能力说“不”吗

荆轲与燕太子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都了解。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其实在刺杀秦王之前,荆轲并不想去,但是为什么最后他还是去了?

当时燕太子丹想刺杀秦王,找了荆轲。荆轲知道此次肯定有去无回,不愿意去。燕太子便把他请来客。

两人在燕太子的府中散步,逛到湖边,燕太子随手捡起湖边的石块,扔水中的乌龟取乐。当荆轲扔的时候,燕太子很心机地把金块递到他手中。出手的一刹那荆轲才发现那是金块,可已经来不及收手,金块沉落湖底。

他们经过马厩,里面养着燕太子的千里马,身形壮硕,毛色艳丽。荆轲随口说到,听说千里马肝味美,接着在晚宴上,他看到桌上 放着一盘新鲜的千里马肝。

晚宴期间,有侍女在旁边抚琴,琴声悠扬。荆轲看着侍女的纤纤素手不由赞叹,好美的一双手啊。结果燕太子丹立刻起身,抽出宝剑把侍女双手砍下来,端到荆轲面前。想必荆轲看着那双血淋淋的手,也是追悔莫及。

第二天,荆轲对燕太子说,你把金块给我扔着玩,把千里马杀了取肝给我吃,把美女的双手给我,你给的礼太厚重,我的命是你的。于是就有了我们熟知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仔细想来这个故事中 ,燕太子丹并没有威逼胁迫荆轲去刺杀秦王,也没有没有许诺他事后有任何丰厚的报酬。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人宁愿把命搭上,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所著的《影响力》给到了很好的解答。


罗伯特·B·西奥迪尼是全球知名的说服术与影响力研究权威。他分别被威斯康星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中授予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学位,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

在写《影响力》之前,罗伯特·西奥迪尼曾投入说服与顺从行为研究长达3年的时间,研究出为什么有些人极具影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读过《影响力》之后,你可以做到:当你真正意图是要说“不”时,你不会再说“是”。

我们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受骗?

我们目前生活的环境,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变化最迅速的。每天我们所接受的信息,是十年前的几倍,是三十年前的几十倍,是一百年前的几百倍。以至于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把每一件事的方方面面都辨识出来、分析出来,就需要作出如何处理的决定。我们必须频繁利用我们的范式和首选经验,根据所遇到事情的少数关键特征把事情分类,一旦碰到这样的触发特征,就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

这些特征大致上可分为六类,分别对应六项原则,每一原则均会使人产生自动、无意识的顺从。它们为我们穿越复杂的现代生活提供一条捷径,同时也为别人利用这些原则欺骗我们提供便利。在此我给大家分享我感触最深的两项原则。

一、互惠

人们会尽量以类似的方法,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如果人家施恩于你,你应该以恩情报之。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

其中,为了报答他人的那种债务感,是互惠原则的关键。有些要求,要是没有亏欠感,本来是一定会遭到拒绝的,可靠着互惠原理,你很容易点头答应,因为亏欠感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我们在超市经常会看到很多产品有提供免费样品,表面上是制造商想让公众了解自己的产品质量如何,实质是他们想把互惠原则利用起来,你很难在试吃了一块奶酪之后只把空牙签还回去,而不买点什么。书中还有记载在二战时候,一个盟军士兵在前线被捕的时候,就是靠着分给敌人一半面包这样的小小举动,救了自己一命。

互惠原理甚至适用于强加的恩惠: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然后他便可顺理成章地索取我们更多的回报。发源于印度的克利须那协会在乞讨之前,会先硬塞给你一份礼物,“先施恩再乞讨”策略如此成功,以至于他们光靠着这个策略已经在美国及海外拥有了300多处的地产和商号。所以下次在街上,看到“僧人道士”打着各种名义送你东西时,多个心眼吧。

而平时的商务谈判中,也会变相运用互惠原理。先提出一个大的要求,哪怕看起来这个要求难以接受;之后再退让到小的要求。如此一来,这样的退让可以看做是给对方的恩惠,那么对方出以“礼尚往来”的原则,应该答应我们的要求予以回报。而且和大的过分的要求相比,小的要求显得多么合理。我想几乎所有商家在报价的时候,都会采用这个策略,我们也默认了这样一个潜规则,却从未好好思考过背后的原理。

互惠原理不受文化的限制的,世界各地都是有这样的传统。当我们想摆脱互惠原理对我们的影响时,其实不是在和对方对抗,而是在和整个文化和社会压力对抗。

二、承诺和一致

我们一旦选择某种立场,立刻回受到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言行与该立场保持一致。

在外部看来,言行一致代表着一个人诚实可靠,做事稳重,值得信赖。而对自身来说,言行一致涉及到自己处世的准则。如果这个准则一直变化,自己也会迷失方向,会感觉自己人格很分裂。

在这样内外双重压力之下,一旦我们做了一个决定,哪怕事后觉得该决定并不利于我们自身,也会倾向于不改变原来的立场。

书中有那么一个例子,某国利用“承诺和一致”原则,使得敌国战俘发表与其原来思想完全想法的政治主张。

然而, 并不是我们所有做出的选择都符合“承诺和一致”原则。事实上,有两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

第一,对外:当事人的承诺须对外公开,让公众知道当事人的选择。这样使得当事人想事后更改立场时,迫于外在言行一致的压力,而继续持有原有立场。

第二,对内:该立场是当事人不受明显胁迫及利诱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如此一来,他会在内心认同,这是他本人的选择。事后如果他有反悔的意愿,就无法用“当时我是被逼的”这样的借口来说服自己改变立场。

此外,对一个承诺付出努力越多,它对承诺者的影响就越大。因为越难得到的东西越是珍惜。很多组织有一些折磨人的“入会仪式”,入会者需要承受诸如挨饿、挨打、挨冻、受到死亡威胁之类惩罚才能入会。这样的入会仪式是使得那些组织顽强生存的重要原因:会员会觉得受了那么多苦加入的组织,根本舍不得轻易脱离。

所以,当有人让我们做一个承诺,选择一个立场时,我们要小心了,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立场。因为看似不经意间的一个表态,我们会为了内心世界的自圆其说,以及维护外在的形象,付出比我们想象得多的代价。

如何拒绝?

既然这些原理如此威力强大,我们是否有办法抵御他们?其实《影响力》每一章的最后,都告知我们如何受到这些原理的影响。

例如,对付“互惠”的策略是: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的确赞同,那不妨接受;倘若这一提议有所企图,那我们就置之不理。而对付“承诺与一致”则是:在思想上有所觉悟,尽管保持一致是好的,但我们也必须避免愚蠢的死脑筋。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自己的情绪敏感度。当别人企图让我们做什么事情,我们情绪上有波动,胃部感到不适的时候,这时就要考虑到,是不是对方使用了什么影响力的武器,如此便可以做到有效的防范。


我的行为我做主

我们建立了一个信息繁多快节奏的复杂世界,人类的各种信息如同滚雪球一般,滚入一个靠惯性驱动,成倍扩张的大爆炸时代,这总快速增长很可能将一直持续下去。这使我们大脑常常来不及反应周边的变化,不得不依赖条件反射般原始方式来应对它。就类似于给我们大脑里有一个自动导航装置,无需过多思考,处于惯性状态就处理了大多数事情。这种顺从行为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的“系统漏洞”,容易被投机者利用操控我们的行为,使我们一步步按他们安排好的路径前行。

而《影响力》就是一场揭秘,揭示这些招数背后的原理,使我们遇到别有用心的人时,能掌握自己的行为,有了说“不”的能力。毕竟,如果战场是我们的大脑的话,那这一仗的赌注太大,我们不能输。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有能力说“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