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自我介绍
2.javaScript的数据类型及简单介绍
3.快速排序、冒泡排序的实现原理
4.前端兼容性举例
5.你在做过的项目中,有哪些觉得让你惊艳的地方。具体侧重JS方面讲解。
6.数组与对象的赋值、深、浅拷贝
7.XSS与CSRF攻击原理与防御方法
8.跨域问题:
9.QPS分发问题
10.高并发情况怎么处理??
11.js作用域和原型链以及闭包
落落大方,举止端庄得体,说话有条理,注意和面试官眼神交流。
模板:
开场白:面试官您好,非常荣幸参与贵公司**职位的应聘,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个人情况
结束语:如果贵公司能够给我这个工作机会,我有信心,也有决心做好这份工作,以上是我的个人基本情况,希望今天自己面试有好的表现!
值类型:
引用类型:
冒泡排序:假设要求为升序,每一趟里面的具体是:每次比较相邻的数,如果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小就交换位置;
每一趟执行完后,最小的元素放在最前面,比完一趟之后,无序序列的长度就减1;
快速排序: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隔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的关键字小,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what??
由于各浏览器内核不同,导致不同的浏览器对同一段代码有不同的解析,造成页面显示效果不统一的情况。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需求是,无论用户用什么浏览器来查看我们的网站或者登陆我们的系统,都应该是统一的显示效果。所以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是前端开发人员经常会碰到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example:
居中问题
div里的内容,IE默认为居中,而Firefox默认为左对齐,可以尝试增加代码margin: 0 auto;
自定义属性问题
问题说明:IE下,可以使用获取常规属性的方法来获取自定义属性,也可以使用 getAttribute() 获取自定义属性;Firefox下,只能使用 getAttribute() 获取自定义属性。
解决方法:统一通过 getAttribute() 获取自定义属性。
赋值:当我们把一个对象赋值给一个新的变量时,赋的其实是该对象的在栈中的地址,而不是堆中的数据。也就是两个对象指向的是同一个存储空间,无论哪个对象发生改变,其实都是改变的存储空间的内容,因此,两个对象是联动的。
浅拷贝:只是拷贝了基本类型的数据,而引用类型数据,复制后也是会发生引用,我们把这种拷贝叫做浅拷贝(浅复制)
浅拷贝只复制指向某个对象的指针,而不复制对象本身,新旧对象还是共享同一块内存。修改新对象里面值类型的数据不会影响到原对象,修改新对象里面引用类型的数据会影响到原对象,
深拷贝:深拷贝会另外创造一个一模一样的对象,新对象跟原对象不共享内存,修改新对象不会改到原对象。
xss攻击(Cross Site Scripting):跨站脚本攻击,为了不和CSS(层叠样式表混淆,故意把c改成s),
XSS是指恶意攻击者利用网站没有对用户提交数据进行转义处理或者过滤不足的缺点,进而添加一些代码,嵌入到web页面中去。使别的用户访问都会执行相应的嵌入代码。
从而盗取用户资料、利用用户身份进行某种动作或者对访问者进行病毒侵害的一种攻击方式。
XSS攻击的危害包括:
盗取各类用户帐号、控制数据、强制发送电子邮件、网站挂马、控制受害者机器向其它网站发起攻击、恶意窃取用户cookie、
共有3类XSS攻击
1、反射型XSS(浏览器——>服务器——>浏览器)
发出请求时,XSS代码出现在URL中,作为输入提交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解析后响应,XSS代码随响应内容一起传回给浏览器,最后浏览器解析执行XSS代码。这个过程像一次反射,故叫反射型XSS。
一个简单的例子:
2、存储型XSS(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浏览器)
存储型XSS和反射型XSS的差别仅在于,提交的代码会存储在服务器端(数据库,内存,文件系统等),下次请求目标页面时不用再提交XSS代码
最典型的例子是留言板XSS,用户提交一条包含XSS代码的留言存储到数据库,目标用户查看留言板时,那些留言的内容会从数据库查询出来并显示,浏览器发现有XSS代码,就当做正常的HTML与Js解析执行,于是触发了XSS攻击。
3、DOM XSS(客户端浏览器)
DOM XSS和反射型XSS、存储型XSS的差别在于DOM XSS的代码并不需要服务器参与,触发XSS靠的是浏览器端的DOM解析,完全是客户端的事情。比如;eval方法就会将字符串转化成可执行的js代码,从而导致问题;
防御方法:
XSS根源就是没完全过滤客户端提交的数据,所以防御方法就是因此在思考解决XSS漏洞的时候,我们应该重点把握如何才能更好的将用户提交的数据进行安全过滤。
CSRF攻击(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跨站请求伪造
防御方法:
1、重要数据交互采用POST进行接收
2、使用验证码,只要是涉及到数据交互就先进行验证码验证,这个方法可以完全解决CSRF。但是出于用户体验考虑,网站不能给所有的操作都加上验证码。因此验证码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作为主要解决方案。
3、验证HTTP Referer字段,该字段记录了此次HTTP请求的来源地址,最常见的应用是图片防盗链。PHP中可以采用APache URL重写规则进行防御,可参考:http://www.cnblogs.com/phpstudy2015-6/p/6715892.html
4、为每个表单添加令牌token并验证
(可以使用cookie或者session进行构造。当然这个token仅仅只是针对CSRF攻击,在这前提需要解决好XSS攻击,否则这里也将会是白忙一场【XSS可以偷取客户端的cookie】)
CSRF攻击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攻击者可以伪造用户的请求,该请求中所有的用户验证信息都存在于Cookie中,因此攻击者可以在不知道这些验证信息的情况下直接利用用户自己的Cookie来通过安全验证。由此可知,抵御CSRF攻击的关键在于:在请求中放入攻击者所不能伪造的信息,并且该信息不存在于Cookie之中。
鉴于此,我们将为每一个表单生成一个随机数秘钥,并在服务器端建立一个拦截器来验证这个token,如果请求中没有token或者token内容不正确,则认为可能是CSRF攻击而拒绝该请求。
由于这个token是随机不可预测的并且是隐藏看不见的,因此恶意攻击者就不能够伪造这个表单进行CSRF攻击了。
要求:
1、要确保同一页面中每个表单都含有自己唯一的令牌
2、验证后需要删除相应的随机数
jsonp:(json with padding)json数据的一种使用模式
QPS(Queries Per Second): 每秒钟处理完请求的次数;注意这里是处理完。具体是指发出请求到服务器处理完成功返回结果。可以理解在server中有个counter,每处理一个请求加1,1秒后counter=QPS。
TPS(TransactionsPerSecond):每秒钟处理完的事务次数,一般TPS是对整个系统来讲的。一个应用系统1s能完成多少事务处理,一个事务在分布式处理中,可能会对应多个请求,对于衡量单个接口服务的处理能力,用QPS比较多。
并发量:系统能同时处理的请求数/事物数
吞吐量:一段时间内能处理的事物的总量
RT:响应时间,处理一次请求所需要的平均处理时间
CDN加速:CDN服务商在全国各个省份部署计算节点, CDN加速将网站的内容缓存在网络边缘,然后在用户访问网站内容的时候,通过调度系统将用户的请求路由或者引导到离用户接入网络最近或者访问效果的缓存服务器上,有该缓存服务器为用户提供内容服务;相对于直接访问源站,这种方式缩短了用户和内容之间的网络距离,从而达到加速的效果。
负载均衡:当一台服务器的性能达到极限时,我们可以使用服务器集群来提高网站的整体性能。那么,在服务器集群中,需要有一台服务器充当调度者的角色,用户的所有请求都会首先由它接收,调度者再根据每台服务器的负载情况将请求分配给某一台后端服务器去处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调度者如何合理分配任务,保证所有后端服务器都将性能充分发挥,从而保持服务器集群的整体性能最优,这就是负载均衡问题。
静态HTML缓存:其实大家都知道,效率最高、消耗最小的就是纯静态化的html页面,所以我们尽可能使我们的网站上的页面采用静态页面来实现,这个最简单的方法其实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分布式存储:分布式存储往往采用分布式的系统结构,利用多台存储服务器分担存储负荷,利用位置服务器定位存储信息。
数据库集群和库表散列:大型网站都有复杂的应用,这些应用必须使用数据库,那么在面对大量访问的时候,数据库的瓶颈很快就能显现出来,这时一台数据库将很快无法满足应用,于是我们需要使用数据库集群或者库表散列。
在数据库集群方面,很多数据库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Oracle、Sybase等都有很好的方案,常用的MySQL提供的Master/Slave也是类似的方案,您使用了什么样的DB,就参考相应的解决方案来实施即可。
上面提到的数据库集群由于在架构、成本、扩张性方面都会受到所采用DB类型的限制,于是我们需要从应用程序的角度来考虑改善系统架构,库表散列是常用并且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在应用程序中安装业务和应用或者功能模块将数据库进行分离,不同的模块对应不同的数据库或者表,再按照一定的策略对某个页面或者功能进行更小的数据库散列,比如用户表,按照用户ID进行表散列,这样就能够低成本的提升系统的性能并且有很好的扩展性。
图片服务器分离:大家知道,对于Web服务器来说,不管是Apache、IIS还是其他容器,图片是最消耗资源的,于是我们有必要将图片与页面进行分离,这是基本上大型网站都会采用的策略,他们都有独立的图片服务器,甚至很多台图片服务器。这样的架构可以降低提供页面访问请求的服务器系统压力,并且可以保证系统不会因为图片问题而崩溃,在应用服务器和图片服务器上,可以进行不同的配置优化,比如apache在配置ContentType的时候可以尽量少支持,尽可能少的LoadModule,保证更高的系统消耗和执行效率。
变量的作用域:无非就是两种: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Javascript语言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函数内部可以直接读取全局变量。
1、什么是作用域链?
在理解闭包以前.最好能先理解一下作用域链的含义,简单来说,作用域链就是函数在定义的时候创建的,用于寻找使用到的变量的值的一个索引,而他内部的规则是,把函数自身的本地变量放在最前面,把自身的父级函数中的变量放在其次,把再高一级函数中的变量放在更后面,以此类推直至全局对象为止.当函数中需要查询一个变量的值的时候,js解释器会去作用域链去查找,从最前面的本地变量中先找,如果没有找到对应的变量,则到下一级的链上找,一旦找到了变量,则不再继续.如果找到最后也没找到需要的变量,则解释器返回undefined.
2、Js的内存回收机制
了解了作用域链,我们再来看看js的内存回收机制,一般来说,一个函数在执行开始的时候,会给其中定义的变量划分内存空间保存,以备后面的语句所用,等到函数执行完毕返回了,这些变量就被认为是无用的了.对应的内存空间也就被回收了.下次再执行此函数的时候,所有的变量又回到最初的状态,重新赋值使用.但是如果这个函数内部又嵌套了另一个函数,而这个函数是有可能在外部被调用到的.并且这个内部函数又使用了外部函数的某些变量的话.这种内存回收机制就会出现问题.如果在外部函数返回后,又直接调用了内部函数,那么内部函数就无法读取到他所需要的外部函数中变量的值了.所以js解释器在遇到函数定义的时候,会自动把函数和他可能使用的变量(包括本地变量和父级和祖先级函数的变量(自由变量))一起保存起来.也就是构建一个闭包,这些变量将不会被内存回收器所回收,只有当内部的函数不可能被调用以后(例如被删除了,或者没有了指针),才会销毁这个闭包,而没有任何一个闭包引用的变量才会被下一次内存回收启动时所回收.
3、什么是闭包
闭包是有权访问另一个函数作用域的变量的函数。
简单的说,Javascript允许使用内部函数---即函数定义和函数表达式位于另一个函数的函数体内。而且,这些内部函数可以访问它们所在的外部函数中声明的所有局部变量、参数和声明的其他内部函数。当其中一个这样的内部函数在包含它们的外部函数之外被调用时,就会形成闭包。
4、闭包的主要作用
闭包可以用在许多地方。它的最大用处有两个: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可以读取函数内部的变量,另一个就是让这些变量的值始终保持在内存中。
5、闭包与this对象
在闭包中使用this对象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因为匿名函数的执行具有全局性,因此其this对象通常指window
把外部作用域的this对象保存在一个闭包能够访问的变量里面,就可以让闭包访问对象了,
6、闭包与内存泄漏
具体来说,如果闭包的作用域中保存着一个html元素,那么就意味着元素无法被销毁。
以上代码创建了一个作为element元素事件处理程序的闭包,而这个闭包则又创建了一个循环引用。由于匿名函数保存了一个对assignHandler()的活动对象的引用,因此会导致无法减少element的引用数。只有匿名函数存在,element的引用数至少也是1,因此他所占用的内存就不会被回收。
通过写代码来解决内部不能回收问题:
以上代码,实现闭包不直接引用element,包含函数的活动对象中也仍然会保存一个引用。因此,有必要把element的变量设置为null,这样就可以回收其占用的内存。
7、使用闭包的注意点
1)由于闭包会使得函数中的变量都被保存在内存中,内存消耗很大,所以不能滥用闭包,否则会造成网页的性能问题,在IE中可能导致内存泄露。解决方法是,在退出函数之前,将不使用的局部变量全部删除。
2)闭包会在父函数外部,改变父函数内部变量的值。所以,如果你把父函数当作对象(object)使用,把闭包当作它的公用方法(Public Method),把内部变量当作它的私有属性(private value),这时一定要小心,不要随便改变父函数内部变量的值。
前端优化的目的是什么 ?
1. 从用户角度而言,优化能够让页面加载得更快、对用户的操作响应得更及时,能够给用户提供更为友好的体验。
2. 从服务商角度而言,优化能够减少页面请求数、或者减小请求所占带宽,能够节省可观的资源。
总之,恰当的优化不仅能够改善站点的用户体验并且能够节省相当的资源利用。
前端优化的途径有很多,按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页面级别的优化,例如 HTTP请求数、脚本的无阻塞加载、内联脚本的位置优化等 ;第二类则是代码级别的优化,例如 Javascript中的DOM 操作优化、CSS选择符优化、图片优化以及 HTML结构优化等等。另外,本着提高投入产出比的目的,后文提到的各种优化策略大致按照投入产出比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一、页面级优化
1. 减少 HTTP请求数
这条策略基本上所有前端人都知道,而且也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都说要减少 HTTP请求,那请求多了到底会怎么样呢 ?首先,每个请求都是有成本的,既包含时间成本也包含资源成本。一个完整的请求都需要经过 DNS寻址、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发送数据、等待服务器响应、接收数据这样一个 “漫长” 而复杂的过程。时间成本就是用户需要看到或者 “感受” 到这个资源是必须要等待这个过程结束的,资源上由于每个请求都需要携带数据,因此每个请求都需要占用带宽。另外,由于浏览器进行并发请求的请求数是有上限的 (具体参见此处 ),因此请求数多了以后,浏览器需要分批进行请求,因此会增加用户的等待时间,会给用户造成站点速度慢这样一个印象,即使可能用户能看到的第一屏的资源都已经请求完了,但是浏览器的进度条会一直存在。
减少 HTTP请求数的主要途径包括:
(1). 从设计实现层面简化页面
保持页面简洁、减少资源的使用时最直接的。如果不是这样,你的页面需要华丽的皮肤,则继续阅读下面的内容。
(2). 合理设置 HTTP缓存
缓存的力量是强大的,恰当的缓存设置可以大大的减少 HTTP请求。以有啊首页为例,当浏览器没有缓存的时候访问一共会发出 78个请求,共 600多 K数据 (如图 1.1),而当第二次访问即浏览器已缓存之后访问则仅有 10个请求,共 20多 K数据 (如图 1.2)。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直接 F5刷新页面的话效果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下请求数还是一样,不过被缓存资源的请求服务器是 304响应,只有 Header没有Body ,可以节省带宽 )
怎样才算合理设置 ?原则很简单,能缓存越多越好,能缓存越久越好。例如,很少变化的图片资源可以直接通过 HTTP Header中的Expires设置一个很长的过期头 ;变化不频繁而又可能会变的资源可以使用 Last-Modifed来做请求验证。尽可能的让资源能够在缓存中待得更久。
(3). 资源合并与压缩
如果可以的话,尽可能的将外部的脚本、样式进行合并,多个合为一个。另外, CSS、 Javascript、Image 都可以用相应的工具进行压缩,压缩后往往能省下不少空间。
(4). CSS Sprites
合并 CSS图片,减少请求数的又一个好办法。
(5). Inline Images
使用 data: URL scheme的方式将图片嵌入到页面或 CSS中,如果不考虑资源管理上的问题的话,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果是嵌入页面的话换来的是增大了页面的体积,而且无法利用浏览器缓存。使用在 CSS中的图片则更为理想一些。
(6). Lazy Load Images(自己对这一块的内容还是不了解)
这条策略实际上并不一定能减少 HTTP请求数,但是却能在某些条件下或者页面刚加载时减少 HTTP请求数。对于图片而言,在页面刚加载的时候可以只加载第一屏,当用户继续往后滚屏的时候才加载后续的图片。这样一来,假如用户只对第一屏的内容感兴趣时,那剩余的图片请求就都节省了。
2. 将外部脚本置底(将脚本内容在页面信息内容加载后再加载)
前文有谈到,浏览器是可以并发请求的,这一特点使得其能够更快的加载资源,然而外链脚本在加载时却会阻塞其他资源,例如在脚本加载完成之前,它后面的图片、样式以及其他脚本都处于阻塞状态,直到脚本加载完成后才会开始加载。如果将脚本放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则会影响整个页面的加载速度从而影响用户体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在 这里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这里是译文和 更详细的例子 ),而最简单可依赖的方法就是将脚本尽可能的往后挪,减少对并发下载的影响。
3. 异步执行 inline脚本(其实原理和上面是一样,保证脚本在页面内容后面加载。)
inline脚本对性能的影响与外部脚本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首页,与外部脚本一样, inline脚本在执行的时候一样会阻塞并发请求,除此之外,由于浏览器在页面处理方面是单线程的,当 inline脚本在页面渲染之前执行时,页面的渲染工作则会被推迟。简而言之, inline脚本在执行的时候,页面处于空白状态。鉴于以上两点原因,建议将执行时间较长的 inline脚本异步执行,异步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使用 script元素的defer 属性(存在兼容性问题和其他一些问题,例如不能使用 document.write)、使用setTimeout ,此外,在HTML5中引入了 Web Workers的机制,恰恰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4. Lazy Load Javascript(只有在需要加载的时候加载,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加载信息内容。)
随着 Javascript框架的流行,越来越多的站点也使用起了框架。不过,一个框架往往包括了很多的功能实现,这些功能并不是每一个页面都需要的,如果下载了不需要的脚本则算得上是一种资源浪费 -既浪费了带宽又浪费了执行花费的时间。目前的做法大概有两种,一种是为那些流量特别大的页面专门定制一个专用的 mini版框架,另一种则是 Lazy Load。YUI 则使用了第二种方式,在 YUI的实现中,最初只加载核心模块,其他模块可以等到需要使用的时候才加载。
5. 将 CSS放在 HEAD中
如果将 CSS放在其他地方比如 BODY中,则浏览器有可能还未下载和解析到 CSS就已经开始渲染页面了,这就导致页面由无 CSS状态跳转到 CSS状态,用户体验比较糟糕。除此之外,有些浏览器会在 CSS下载完成后才开始渲染页面,如果 CSS放在靠下的位置则会导致浏览器将渲染时间推迟。
6. 异步请求 Callback(就是将一些行为样式提取出来,慢慢的加载信息的内容)
7. 减少不必要的 HTTP跳转
对于以目录形式访问的 HTTP链接,很多人都会忽略链接最后是否带 ’/',假如你的服务器对此是区别对待的话,那么你也需要注意,这其中很可能隐藏了 301跳转,增加了多余请求。具体参见下图,其中第一个链接是以无 ’/'结尾的方式访问的,于是服务器有了一次跳转。
8. 避免重复的资源请求
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疏忽或页面由多个模块拼接而成,然后每个模块中请求了同样的资源时,会导致资源的重复请求
二、代码级优化
1. Javascript
(1). DOM
DOM操作应该是脚本中最耗性能的一类操作,例如增加、修改、删除 DOM元素或者对 DOM集合进行操作。如果脚本中包含了大量的 DOM操作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a. HTML Collection(HTML收集器,返回的是一个数组内容信息)
在脚本中 document.images、document.forms 、getElementsByTagName()返回的都是 HTMLCollection类型的集合,在平时使用的时候大多将它作为数组来使用,因为它有 length属性,也可以使用索引访问每一个元素。不过在访问性能上则比数组要差很多,原因是这个集合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它表示的仅仅是一个特定的查询,每次访问该集合时都会重新执行这个查询从而更新查询结果。所谓的 “访问集合” 包括读取集合的 length属性、访问集合中的元素。
因此,当你需要遍历 HTML Collection的时候,尽量将它转为数组后再访问,以提高性能。即使不转换为数组,也请尽可能少的访问它,例如在遍历的时候可以将 length属性、成员保存到局部变量后再使用局部变量。
b. Reflow & Repaint
除了上面一点之外, DOM操作还需要考虑浏览器的 Reflow和Repaint ,因为这些都是需要消耗资源的
(2). 慎用 with,with(obj){ p = 1}; 代码块的行为实际上是修改了代码块中的 执行环境 ,将obj放在了其作用域链的最前端,在 with代码块中访问非局部变量是都是先从 obj上开始查找,如果没有再依次按作用域链向上查找,因此使用 with相当于增加了作用域链长度。而每次查找作用域链都是要消耗时间的,过长的作用域链会导致查找性能下降。
因此,除非你能肯定在 with代码中只访问 obj中的属性,否则慎用 with,替代的可以使用局部变量缓存需要访问的属性。
(3). 避免使用 eval和 Function
每次 eval 或 Function 构造函数作用于字符串表示的源代码时,脚本引擎都需要将源代码转换成可执行代码。这是很消耗资源的操作 —— 通常比简单的函数调用慢 100倍以上。
eval 函数效率特别低,由于事先无法知晓传给 eval 的字符串中的内容,eval在其上下文中解释要处理的代码,也就是说编译器无法优化上下文,因此只能有浏览器在运行时解释代码。这对性能影响很大。
Function 构造函数比 eval略好,因为使用此代码不会影响周围代码 ;但其速度仍很慢。
此外,使用 eval和 Function也不利于Javascript 压缩工具执行压缩。
(4). 减少作用域链查找(这方面设计到一些内容的相关问题)
前文谈到了作用域链查找问题,这一点在循环中是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在循环中需要访问非本作用域下的变量时请在遍历之前用局部变量缓存该变量,并在遍历结束后再重写那个变量,这一点对全局变量尤其重要,因为全局变量处于作用域链的最顶端,访问时的查找次数是最多的。
此外,要减少作用域链查找还应该减少闭包的使用。
(5). 数据访问
Javascript中的数据访问包括直接量 (字符串、正则表达式 )、变量、对象属性以及数组,其中对直接量和局部变量的访问是最快的,对对象属性以及数组的访问需要更大的开销。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将数据放入局部变量:
a. 对任何对象属性的访问超过 1次
b. 对任何数组成员的访问次数超过 1次
另外,还应当尽可能的减少对对象以及数组深度查找。
(6). 字符串拼接
在 Javascript中使用"+" 号来拼接字符串效率是比较低的,因为每次运行都会开辟新的内存并生成新的字符串变量,然后将拼接结果赋值给新变量。与之相比更为高效的做法是使用数组的 join方法,即将需要拼接的字符串放在数组中最后调用其 join方法得到结果。不过由于使用数组也有一定的开销,因此当需要拼接的字符串较多的时候可以考虑用此方法。
2. CSS选择符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都觉得浏览器对 CSS选择符的解析式从左往右进行的,例如
#toc A { color: #444; }
这样一个选择符,如果是从右往左解析则效率会很高,因为第一个 ID选择基本上就把查找的范围限定了,但实际上浏览器对选择符的解析是从右往左进行的。如上面的选择符,浏览器必须遍历查找每一个 A标签的祖先节点,效率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样高。根据浏览器的这一行为特点,在写选择符的时候需要注意很多事项,有人已经一一列举了, 详情参考此处。
3. HTML
对 HTML本身的优化现如今也越来越多的受人关注了,详情可以参见这篇 总结性文章 。
4. Image压缩
图片压缩是个技术活,不过现如今这方面的工具也非常多,压缩之后往往能带来不错的效果,具体的压缩原理以及方法在《 Even Faster Web Sites》第10 章有很详细的介绍.
总结
本文从页面级以及代码级两个粒度对前端优化的各种方式做了一个总结,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前端开发人员在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实践的,除此之外,完整的前端优化还应该包括很多其他的途径,例如 CDN、 Gzip、多域名、无 Cookie服务器等等,由于对于开发人员的可操作性并不强大,在此也就不多叙述了,详细的可以参考 Yahoo和Google 的这些“金科玉律
1、DNS服务器通过域名查找对应的web 服务器ip地址
2、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这里涉及到客户端与服务器的tcp 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
3、服务器处理完成返回html;
4、浏览器解析、加载页面
解析html 构建dom树 -> 构建render树 -> 布局render树 -> 绘制render树 :
我们知道浏览器为了体验友好,并不是文档全部都解析才绘制到屏幕上,而是从上至下开始解析html,遇到css 会开启线程下载css;
解析:
1、将HTML构建成一个DOM树(DOM = Document Object Model 文档对象模型),DOM 树的构建过程是一个深度遍历过程:当前节点的所有子节点都构建好后才会去构建当前节点的下一个兄弟节点。
2、将CSS解析成CSS去构造CSSOM树( CSSOM = CSS Object Model CSS对象模型)
3、根据DOM树和CSSOM来构造 Rendering Tree(渲染树)。注意:Rendering Tree 渲染树并不等同于 DOM 树,因为一些像 Header 或 display:none 的东西就没必要放在渲染树中了。
4.有了Render Tree,浏览器已经能知道网页中有哪些节点、各个节点的CSS定义以及他们的从属关系。
5.下一步操作称之为Layout,顾名思义就是计算出每个节点在屏幕中的位置 layout render tree。
6.再下一步就是绘制,即遍历render树,并使用浏览器UI后端层绘制每个节点。
水平居中:
行级元素:为该行级元素的父元素设置text-align:center样式
块级元素:为其自身设置margin:auto样式
垂直居中:
1.display:table;此元素会作为块级表格来显示(类似
和 | ) 块级元素 2. 利用flex布局使内部块级元素水平,垂直居中 块级元素 3.利用定位实现 父元素:position:relative; 子元素:position: absolute;top:50%;left:50%;transform:translate(-50%,-50%); 14.px、em、rem的理解与异同PX:px像素(Pixel)。相对长度单位。像素px是相对于显示器屏幕分辨率而言的。 EM:em是相对长度单位。相对于当前对象内文本的字体尺寸。如当前对行内文本的字体尺寸未被人为设置,则相对于浏览器的默认字体尺寸。EM特点:
REMrem是CSS3新增的一个相对单位(root em,根em),这个单位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单位与em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使用rem为元素设定字体大小时,仍然是相对大小,但相对的只是HTML根元素。这个单位可谓集相对大小和绝对大小的优点于一身,通过它既可以做到只修改根元素就成比例地调整所有字体大小,又可以避免字体大小逐层复合的连锁反应。目前,除了IE8及更早版本外,所有浏览器均已支持rem。对于不支持它的浏览器,应对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多写一个绝对单位的声明。这些浏览器会忽略用rem设定的字体大小。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px 与 rem 的选择?对于只需要适配少部分手机设备,且分辨率对页面影响不大的,使用px即可 。 对于需要适配各种移动设备,使用rem,例如只需要适配iPhone和iPad等分辨率差别比较挺大的设备。
15.事件冒泡与事件捕获;事件冒泡事件冒泡是由IE开发团队提出来的,即事件开始时由最具体的元素(文档中嵌套层次最深的那个节点)接收,然后逐级向上传播。
当用户点击了 元素,click事件将按照 —>—>—>document的顺序进行传播。若在 和上都定义了click事件,如下:点击
,将先输出“div”,再输出“body”。IE9,chrome,Firefox,Opera,Safari都支持事件冒泡,并将事件冒泡到window对象。
事件捕获事件捕获是由Netscape Communicator团队提出来的,是先由最上一级的节点先接收事件,然后向下传播到具体的节点。当用户点击了 元素,采用事件捕获,则click事件将按照document—>—>—>
的顺序进行传播。
若在 和上都定义了click事件,如下:
点击 IE9,chrome,Firefox,Opera,Safari都支持事件捕获,但是IE8和IE8以下的版本只支持事件冒泡。尽管DOM2规范要求事件应该从document对象开始传播,但是现在的浏览器实现都是从window对象开始捕获事件。 "DOM2级事件”规定的事件流包含三个阶段:事件捕获阶段,处于目标阶段和事件冒泡阶段。首先发生的是事件捕获,然后是实际的目标接收到事件,最后阶段是冒泡阶段。以上面的HTML页面为例,单击 若在 点击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