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86


“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八十六(0124)

今天开始学习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实践样态。

从单篇经典主题教学、群文主题教学、整本书主题教学、主题实践活动等几个方面展示主题教学的基本实践样态;围绕生命性的意义建构、体验性的情感驱动、互动性的深度思辨、生成性的动态生成四个方面,借助主题教学实录中的片段,分析主题教学实践中呈现出的特征;以《魅力》一课的教学为例,呈现主题教学的完整样例。本章内容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力图完整呈现主题教学课堂的实践样态。

一、主题教学的基本样态

历经二十余年的主题教学实践研究,窦校长对于单篇经典文章群文、整本书,乃至主题实践活动等各种教学内容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形成并系统总结了主题教学实践的基本样态。今天内容主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思路,既立足教学实践的探索,进行课堂样态及课堂观察分析,又适时补充理论支撑,以提升、完善主题教学课堂运用的方法和策略。

(一)单篇经典主题教学

窦校长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文本都要还它自身所具有的“味道”这句话意在强调教师在解读经典文本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文本属性。教师进行单篇经典的教学设计时,一定要遵循文本自身的特点备课;教学时,也要尽量体现原有的“味道”与风格,而不是脱离现实,进行冷冰冰的分析。下面笔者以教学实践中的经典文本为例,分别展示古典小说、童话故事、古诗词、文言文和民间故事的单篇经典阅读教学。

1.古典小说: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体裁。小说的三个要素包括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对于《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笔者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基于文本本身的评书体的特点,教学风格也尽量体现评书体方式。具体描述如下。

板块一:关注评书体裁特点。

《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选自《水浒传》。《水浒传》最早以评书的形式出现,后被整理成小说。评书之意,在于说书人要说出书的味道,也要适度把“评”的语言特点体现出来。由于《水浒传》这类书通过“口口相传”而成,和传统的书面文学相比,语言接近口语,因此备课时要特别关注口语化的语言用字。比如对林冲、洪教头比武的场景动作的描写,动词用得十分精妙。语言在音韵上表现出响亮、开口度大、震撼力强的特点,如为什么说“棒打洪教头”而不说“棒扫洪教头”等,重在视觉和听觉等瞬间形象的冲击力。既然是民间口头而成,靠评演传承,就要求评演之人有秀口”和“桶脱盆倾一串珠”之能。

板块二:关注评书内容的呈现方式。

《水浒传》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征,它汇集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既是历代评书艺人的心血结晶,也是群众性的艺术创作成果,所以无论是人物的语言、外貌,还是故事情节的描写,都是被“打磨”出来的。《水浒传》中的每篇故事包括以下部分:(1)砣子,指一个单元故事,《林冲棒打洪教头》就是一个单元故事;(2)书胆,指的是主人公,如本课的林冲;(3)书贼,指的是书中主要的反面人物,如本课的洪教头;(4)书筋,是书中的福将,这样的人物大都风趣幽默,虽本事不大,但总能逢凶化吉,如本课的柴进以上内容并非割裂开来,而是用语言的艺术很巧妙地组合到起。窦校长教学时将这些原生味道转化为教学味道,并将这些元素进行渗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阅读兴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