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如一

图片发自App

  过去皇帝出行的时候要出警入跸,就是要清道警戒,黄土垫道,净水泼街,沿路戒严,三步一哨,五步一岗,车驾仪仗,随从禁卫,仆役执事,文武百官声势浩大。

  这种盛大的场面除了文字记载,还有长卷绘画记录了当时这一盛况。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两幅最长的画,一幅是《出警图》,26米,一幅是《入跸图》,约30米。

  这两副图画的是明朝万历皇帝出巡扫墓的情景,骑马出去,坐船回来。

  从这两幅场面宏伟、人物众多的超级巨作中感受皇帝那种无上的威仪。

  皇帝自称天子,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权力除了生杀予夺之外,最能体现它的就是各种仪式了。

  像上朝的仪式,要三拜九叩,山呼万岁,出行时出警入跸,居住要禁卫九重,鸾车要驾六,祭祖要建七庙。这些都是皇帝的威仪,上至王公贵族、文武百官,下到贩夫走卒、黎民百姓,任何人不能使用这些仪式。

  僭越之罪是大罪比同忤逆造反,重着要杀头诛九族。

  春秋末期鲁国的大夫季孙氏祭祀采用八侑之舞(就是八列,每列八人的舞蹈队形,共六十四人,这是属于天子的祭祀仪式)。为此孔子气愤地说:“八侑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意思是,这样的错误都犯,还有什么错误不能犯的?

  按照《礼记》规定,做人的最高道德标准是行为举止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做不合乎身份的事是大错,同时也是不智的一种表现。

  言行要符合身份,形式要符合本质,要外表和内在一致的表里如一。

  皇帝没有皇帝的仪式就体现不出皇帝的威严,人如果没有自己的言行也体现不出自身的价值。

  人的言行给予一个规范,或设定出许多标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儒家教育六艺中的礼就是做这个工作的,五经中的《礼记》详细记载了各种规定。

  佛教中也强调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当然修行中的仪式感要更强一些,体现神、佛和菩萨的无边法力和不可思议之处,非仪式无可表达。

  日常生活中,路遇熟人点头寒喧是一种仪式,吃饭为人挟菜举杯敬酒也是一种仪式。开会、庆典、婚丧嫁娶,都是仪式。

  没有仪式许多事就做不成,没有仪式许多事也失去了意义。

  仪式最初就是文饰的一种言行。把一些言行举止进行修饰美化,甚而是夸张。就像是用羽毛装饰帽子,花纹金玉装饰衣服一样,要华丽而美观。

  做事要有好的内涵,再加上庄严肃穆的仪式才是完整的,也才能行的通。真善美的初心靠高大上的形式去实现。

  做人的修为也需要仪式,需要文饰。关于这个问题有人有不同看法,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有过一场讨论。

  一个叫棘成子的贵族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意思是:君子为人正直就行了,何必还要修饰言行?

  子贡说:“惜乎,夫子之言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翻译成白话文大概意思是:可惜啊,您怎么能这么说呢?一句说出口来,四匹马拉得车也追不回来。文采和本质相符,本质和文采也是一致的。如果没有文采,把皮褪了毛制成革,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差不多,怎么能分清哪是虎豹,哪是犬羊呀?

  所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表里如一才是正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表里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