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

说到慈禧太后,可能人们对他的评价会非常两极分化,有人会认为慈禧太后造成了同治中兴,是一个有才能的政治家,是一个像吕后,武则天一样的女强人。也有人会认为慈禧太后就是坑清第1人,是大清朝灭亡的直接原因。那么慈禧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也许还是应该先讲一讲她一生的故事。

慈禧的家族是当时的八旗之一,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小贵族。慈禧自幼就非常喜欢读书,懂得很多的诗文,并且长相比较美丽,因此被选入了后宫,成为了咸丰皇帝的妃子,有一些长相美丽并且有一定文化,所以在宫中有一定的势力。当时的慈禧对于政治产生了很大的热情,时常帮助咸丰皇帝批阅一些奏折。可是当时非常有权势的大臣肃顺并不喜欢他这样的行为,于是慈禧最开始接触政治的故事就此告终。

没过多久,慈禧的机会又来了,当时刚刚打完仗,咸丰带着慈禧跑到了避暑山庄,结果咸丰帝一直沉迷于酒色之中,最终得了病。咸丰帝在此前意识到了自己命不久矣,所以他找到了八位大臣以及慈禧和当时的皇后,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皇帝也就是日后的同治帝才六岁,最需要有人辅佐。咸丰皇帝觉得,只要让这8位大臣和慈禧他们互相制约,就可以形成一个很好的局面,既不会让八位大臣的权力太大,也不会让慈禧权力太大。可问题在于这8位大神之中有一位是肃顺。

肃顺和慈禧太后之间的关系本来就不和,现在又让他们共同辅佐新的小皇帝,这很明显,根本就不是一个现实的想法。咸丰皇帝并没有意识到,可是这8位大臣和慈禧都意识到了,那么慈禧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摆在慈禧面前的无非是两条路,第1条是隐忍下去找机会摆平他们,第2条路是趁着政权还未稳固,现在直接出手。

看似第1条路比较稳,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因为等这8位大臣真正长了权以后,想要找到机会推翻他们或者找到盟友就已经很难了,毕竟相比8大臣,慈禧应该是不会被大多数人所相信的。

只有趁着现在赶紧把他们干掉,才是最优的选择。那么谁才是慈禧的盟友呢?吃鸡总不能靠一个人把所有人都干掉。

慈禧敏锐的政治眼光,让他看到了一个人,那便是恭亲王。咸丰在逃离北京之后,留了一个人为自己看守北京,于是他就选择了恭亲王。慈禧和恭亲王都明白,如果此时八位大臣掌管了权力之后,那么恭亲王的权利就会直接灰飞烟灭,慈禧也明白恭亲王肯定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她就联络了恭亲王,通过非常巧妙地利用时间错位的方法干掉了肃顺,其他几位大神因为主心骨被干掉了,因此也就没有再敢发声,至此慈禧就真正的进入了权力的中枢。

那么接下来他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分配权力的问题,毕竟慈禧并不是一个人就打败了肃顺和八顾命,而是联合了恭亲王一起的,所以慈禧也给自己保留了一定的权利,而把大部分的权利交给了恭亲王,自己也开始在这个阶段学习如何正确的执政。

既然已经进入了权力的中枢,那接下来就是选择谁来辅佐自己的问题。摆在慈禧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是选择自己的娘家人也就是外戚,第2种是选择汉人。其实选择娘家人在多数人看来都是好选择,在以往有女子执政的时候,也都会选择外戚来帮助自己,可问题在于当时的恭亲王也有非常大的权势,如果使用了外气,那就可能会和恭亲王产生冲突,并且自己的娘家人也不一定有什么才华能够执政,相反如果选择汉人,汉人既有才,而且还不会破坏自己的权利,也不会和恭亲王产生冲突,简直就是不2的选择呀。

于是慈禧就凭借着自己较强的政治眼光,选择汉人来辅佐自己,比较著名的比如曾国藩,就帮助慈禧在1863年打败了太平天国。

在1865年慈禧认为自己已经有足够大的权力了,于是她把自己的政变战友恭亲王踢出了权力的中枢,让自己一个人独大了起来。

在他真正进入了权力中枢之后,马上就听到了两种声音。当时的大清朝已经腐朽不堪,许多人都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改变大清朝现有的格局。第1种声音是希望能开京师同文馆,希望能够从近视里面选择一些人去学习外国文化,学习外国技术,学成后报效祖国。还有一些人认为不能以夷变夏,人心为重,需要宣扬中华文化之根本。其实这两种道路都是对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根,那他再怎么去努力学习外在的技术也是没有用的,可是时也,势也,也许只有由恭亲王提出的希望能开京师同文馆学习外国文化的方法,才最适合清朝现在腐朽不堪的局面。

最终慈禧采用了希望学习洋文化的方法,他还建立了机器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等企业,甚至在1870年送出了第1批赴美留学的学生,想想这可是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啊。

后来同治帝成年,慈禧本来想归咎于同志,可是同志因为每天花天酒地,学习他的老爹咸丰,所以在1875年就去世了,所以慈禧再次垂帘听政。

当时的大清朝遇到了很多问题,1874年终究不是太平的一年。在海上小小的日本,因为经过了明治维新,所以攻占清国,藩属琉球,甚至希望能够把台湾割给他们。在陆地上,中亚人阿古柏联合,英国和沙俄,希望能够把新疆割让出去,相当于也就是在海防和塞防之间选择的问题。支持海防的人是李鸿章,支持塞防的人是左宗棠。

慈禧认为海上危机其实并没有陆上危机那么严重,虽然按照当时的大局来讲发展海军肯定是最必要的道路,可是如果随着俄国他们的想法把新疆割让出去,也许外蒙古也会割让,内蒙古也会割让,陕西也会割让西藏也会割让,西藏也割让,那最后整个中国就被割让了。而且比较实力,会发现阿古白好像更弱一些,日本更强一些,对于弱者要用兵,对于强者只能妥协。最终慈禧选择让左宗棠去评定新疆的问题,经历了好几年,左宗棠最终解决了新疆问题,虽然其中花费了5000多万两白银,可是最终至少解决了问题,取得了成果,收复了伊犁。

随后磁体开始发展起了海军行业,它建立了海军衙门,让李鸿章负责,并且还造出了25条船,被称为远东最强战队,排世界第九。

后来同志的继承人光绪慢慢长大了,慈禧认为自己老了也该休息,休息了,于是就选择归正于光绪。光绪一上台就开始大搞变法,瓷器虽然对其产生了疑虑,因为慈溪也变法,可是仍然没有打过洋人,可是既然已经放了手了,那就由他先去吧。

当时光绪的变法非常激进,他联合康有为一起,开展了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可惜的是他们变法中的有一条触动到了慈禧这一条就是启用新进,慈禧认为他们这样的做法就是想要把自己彻底赶出去,于是他彻底站怒了,慈禧再一次发动了政变,把光绪囚禁了起来,在北京菜市口砍掉了戊戌六君子,又开始自己掌起了大权。

慈禧60大寿的时候,希望能有人给自己修一个园子,而这个园子现在被称为颐和园,可是当时国家经费非常紧张,慈禧又应该从哪里调来她需要的钱呢?最终他选择从李鸿章的海军衙门调来了她所需要造园子的钱。结果园子刚修好,甲午海战就爆发了。

李鸿章抱着还有谈判希望的信念,在战争开始前的三个月,并没有做任何的战斗准备,最终一场大败,把25条船全部战没了,最终要求赔款2亿两白银。

到了1900年,慈禧又犯了一次浑,当时义和拳起义,说自己要扶清灭洋,结果慈禧直接向八国宣战,闹得八国联军入北京,最终签订了辛丑条约,要求中国赔款4.5亿两,是为每一个人都赔一两。

慈禧终于被打醒了,他开始了更加猛烈的变化,可是已经没有人愿意相信这个腐败的大清朝了。没等慈禧死多久,在1912年清朝就灭亡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评价慈禧这个人呢?从好的方面讲,她有一定的政治眼光,他肯任用汉人来辅佐自己,也能做出像洋务运动这样有一定好处的行为。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做这些事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让整个中华民族变得更好,而只是为了让满人的大清变得更好,而且她毕竟只是一个女子,所以目光短浅,根本就没有一个成为合格国家领导人的能力,自然也就会在很多不该开战的时候选择开战,导致中国赔了许多许多钱。

所以说我们不能给他简单的贴一个他是好人或者坏人的标签,而是应该从这两方面来评论他的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