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胡言乱语……)
接下来我会从【认知问题】和【方法论】这两个方面开始我的胡言乱语,请收好(不收也行)。
首先:【认知问题】
——1、关于方法
我们总想等找到最好的学习方法了,再学习。为什么会想找最好的学习方法,我想大概搜索这个问题的朋友大多有过非常投入一段学习的经历:有时候感觉坐在那里学习一学就是两个小时,什么都忘了,仿佛世界只有自己和学习,那种感觉真的很棒,那个时候会觉得结果也没有那么重要了,这个过程就足以让人感到充实,开心。
于是我们对学习有了这样的幻想,用最好的学习方法,在那样全情投入的状态下学习,啊,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多么充实而让人向往啊。
在这样幻想的促进下,我们接下来需要做的就简单了,找到最好的学习方法——找一个专注的状态下——学习。第一步就是找最好的方法了,
“我必须先找到最好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我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率的,事半功倍的”“我不能浪费时间,如果用了不好的学习方法,那我就白学了。”……很多时候,我们在开始学习的时总想着只有做好万全的准备了,我们以后的工作任务才会万无一失,追求着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方法,在这个急功近利,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没点好的学习方法,还是用原来的方法学习那就是真的蠢了,将会永远都追赶不上人家,所以只能用最好的的方法。于是就开始在知乎上搜学xx有什么好的方法,在小破站看博主分享xx学霸方法,万能学习法……搜的越多看的越多,到最后发现这些好像都有点用,但又用不上,不是用不上,或者用了一半觉得效率好像也没有提高很多啊,这个方法不好,于是又开始漫长的搜索。
看到没有这就是整个我们开始学习前的准备,本想做好万全准备,结果发现这是一个走向放弃的过程。原因有两点:一、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最好的学习方法,要么方法要求太高,要么根本不适用,总之没有发现【最好】的方法,愿望落空,失望升级,动力衰退,不想学了;二、寻寻觅觅,反过头发现,最要紧的事情(学习)还没有开始,那干脆算了,下次再说。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是从哪一步与学习脱轨的。学习方法有很多,但没有最好的,就像是时间管理,有番茄法,种树等等,所谓的好的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你与他人的不同,世界上不会有和你一模一样的人,所以适合你的学习方法也只能是你自己去搜寻,借鉴他人的,然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改善、
——2、关于状态
同学习方法类似,你可能会想“把一些重要的任务放在状态好的时候去做”,以为早上起来状态会很好,结果发现,早上起来,整个人还有点没有睡醒,脑袋混沌,不,这不是最好的状态,那就留下下午做吧,结果下午午休后也是同样的情况,晚上会不会好些呢,不,一天的工作和活动下来,你的精神已经疲惫,大脑默认晚上是休息时间,这怎么可能最好的,于是一拖再拖,所谓春困夏秋乏冬眠就是这么来的,想故意找状态好的时候,不存在的。
好的状态是自然而然来的。即使一整晚没有睡觉,只要你全身心专注一件事,好的状态自然来了,但是如果你特意去寻找,实际上,你已经分散了一部分的精力,那好的状态当然不会出现。像在跟你玩游戏。
好的状态是存在的,但不是一直都有的,不管是你还是哪个伟人都很难长时间的维持一个非常良好的状态。相反,很多著作和发明都是在看似状态并不那么好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比如《史记》,四大名著,哪个作品是在作者真正状态超好的情况下完成的呢。可能有点不那么让人喜欢,但是事实是,我们都是普通人,总统可能还有起床气呢,或许偶尔会出现好的状态让你做事效率很高,这值得高兴,但在朴素平淡的生活中,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清醒面对生活中的一般常态,这才是我们取得最后成就的长期伴随我们的真正伙伴,学会与他相处,所以要保持一颗平稳的心态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然后【方法论】
1、学前准备:目标性学习
真正想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你要加入你的意识,而不是机械性地去做。加入意识,就是你要知道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你现在在做什么,原因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就像空气中存在另一个你一直在凝视着你,你们的思想共通,两个你,一个在做,一个在看,所有的事情清醒地进行着。以始为终地学习,不要无目的或焦虑性地学习。
(1)制定小目标
“二十公里法则”说的是从美国西海岸圣地亚哥到某个地方有3000英里的路程,徒步走完这段路程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地貌非常复杂,而且经常会遭遇天气变化。每天该走多少英里才是一个合适的速度呢?答案是日行20英里,也就是26公里。这个答案很多人觉得很诧异,因为刚刚踏上旅程的人如果在天气晴好,地势平坦的时候每天可以走40英里。然而如果以这样的速度开始走的人往往是不能够第一个到达终点的。 随着旅途的延展,当道路不顺、天气恶劣的时候有人常常会躲到帐篷里抱怨,等待,等到天气好的时候才走。天气好路又比较顺的情况非常少。有的人有时候一天走40到50英里,但是他会在很长时间里停留,最后被那些每天坚持走20英里的人超越。 二十英里法则的核心是拒绝追求一时的卓越来追求卓越,在外部的条件有诸多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内在的确定性。顺进不骄纵、不趁喜而多事,力尽了不气馁,不轻言放弃,谦卑而执着,羞涩而无畏。
当我们制定出一个大的目标时,就相当于在走一个马拉松,只有稳定地前行你才能赢到最后,过快或者过慢的速度都不利于你走完全程。所以如果你要考6级,不妨从每天20个单词和一篇英语阅读开始,如果你要减肥,不妨从每天3公里跑步开始。
(2)费曼学习法
最重要的知识不在书上,在人、在口口相传的思考里。知识分两种:显性知识:指的是可以通过文字、图表、公式、手册等表述的知识。这些知识很容易在个体之间传播;隐形知识:则是一种策略性的元知识,是“如何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个人信念、看问题视角和价值体系等专家自己都没有觉察的隐形要素。
其实高手和一般学习者的差异,主要是调用隐性知识的比重的差异。
同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那我们该具体怎么做呢?
(1)多感官;看、听、说、画、做,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调用你的感官,在学习的时候听纯音乐能提高学习效率也是这个原理。
(2)检测和巩固方法(费曼技巧):一种【以教为学】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别人的方式让自己学会。很多重要的演讲,其实和口才没什么关系,重点在【想明白】。首先,选择一个你想理解的知识点,然后开始自己的初步学习,学完后利用费曼技巧,假装你在教某人,记住,一定要入戏,提前预想好学生的年龄、身份、背景,这样才能切实地假装成一个老师,然后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对他来说,什么是基础,什么是重点,他可能存在的疑惑点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讲不明白,让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没有关系,你只是找到了你的学习漏洞而已,停下来翻书就好,然后继续讲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注意点:讲解过程中,一定要简化你的语言,不要用术语,尽量自己的语言表达,只有这样,经过你自己的思考的输出,才是你真正吸收进的知识。
其实这个方法也是符合学习金字塔原理的,在教的过程中(也是思考的过程),我们调动了眼,嘴巴,手,耳等多个感官,
费曼说:凡是我们读到的东西,我们都尽量把它转化成某种现实,从这里我学到一个本领——凡我所读的内容,我总设法通过某种转换,弄明白它究竟什么意思,它到底在说什么。
2、设置奖励机制
不要怪你自己控制不住玩手机,减肥的时候控制不住多吃几口,这都是多巴胺犯的罪,《自控力》一书中已经给它这样定罪了:
奖励系统是怎么迫使我们行动的呢?当大脑发现获得奖励的机会时,它就释放出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会告诉大脑其他的部分它们需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让贪婪的我们得手。大量的多巴胺并不能产生快乐的感觉,那种感觉更像是一种激励。我们会觉得警醒、清醒、着迷。我们发现了如何才能得到快乐,而且愿意为了获得这种感觉付出努力。在过去的几年中,神经科学家给多巴胺释放产生的效应起了很多名字,包括寻觅、希望、渴望和欲望。
既然已经理解了原理,我们一切的欲望都是“情有可原”的,那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治治我们自己。利用奖励机制,把不喜欢的东西“多巴胺化”。其实方法很简单,如果与上一个小目标方法结合的话,就是每完成一个任务,我们就给予自己一定的奖励,这个奖励一定是要真的能都吸引自己的,这样才能刺激出更多的多巴胺,从而迷上完成任务,收获奖励这一刻的感觉,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地完成任务,获得奖励,刺激出多巴胺,更期待完成任务,获得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