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成年人不要停止成长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的人都焦虑的话题,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倾尽所有送孩子出国留学,为了让孩子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可是,究竟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迷茫。其实,教育本身是个复杂问题,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不是算准所有初始因素,就一定能得出既定结论。但是,去了解一下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他乡的童年》第一集来到了日本,日本的集体观、秩序规则意识、以及做事极致严谨的匠人精神是其文化精髓,而这些文化也同样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孩子们整齐的坐姿、站姿,摆放整齐的拖鞋,推拉门和水龙头的设计,幼儿园的许多细节,其实都是在教育孩子:如果你一件事没有做完整,就会有人因为你的失误而受伤。但过分强调集体和团队意识,导致校园霸凌现象严重,而过于强调照顾他人感受,不给他人添麻烦,往往重视了所有人的感受,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因此人们压抑自己,产生巨大心理压力。(这里体现出孔子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度如何恰到好处)他们信奉自然是孩子的老师,所以幼儿园中有动物,孩子可以种蔬菜吃、大蒜带着泥土挂在墙上,设计不平的草地,让孩子亲近自然、理解自然。

第二集来到芬兰,芬兰号称教育最强国,这个国家的教育的氛围轻松自由,他们不需穿统一校服,甚至可以穿奇装异服,上课随意吃东西,看书时有站着的、坐着的,甚至有躺、或倒立着的,但这些都被允许,老师关注点在于他们是否真正热爱学习。学校对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会多少知识,而是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芬兰的小学不设置考试,学校会有意规避竞争,他们不希望孩子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老师同样不需要竞争职称,这样就能把精力全部用在教育本身上。但避免竞争带来的弊端就是孩子们丢掉了上一辈人身上的坚毅、吃苦耐劳的品质。(这里也能体现孔子的中庸之道,竞争是自然界中的生存法则,虽然不应把竞争当作目的和意义,但不可否认,竞争是一种手段。一味规避竞争,有些矫枉过正。)芬兰的课中,也有亲近自然的课程,他们去森林中运用视听嗅味触五绝,去感受大自然,寓教于乐,没有背书、做题、考试......如果孩子不喜欢学某门课,老师不会觉得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

第三集来到了印度,印度学生不接受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他们一旦发现了不认同的东西,会在课堂上当面和老师辩论,挑战老师。印象深刻的是,片中提到,“中国人很擅长‘完成’事情,不像印度人,能言善辩,不羞于表达意见,即使这些意见只考虑了一半,印度人不会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才会去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完善它。”

片中让我颇感文化自豪的是一位日本校长引用孟子“不为也 非不能”,芬兰校长引用孔子“因材施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再一次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我们要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重视孩子在国学方面的教育。

教育并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因材施教,要符合国情、符合社情,符合文化,更要符合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但通过探究其他国家的教育,为的是开阔眼界,使父母站在更高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去选择,去变通。避免父母僵化的思维束缚孩子。毕竟,路还是需要孩子自己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好的教育,是成年人不要停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