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父母》: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事

我们总希望孩子长成我们理想的样子,我们总喜欢把骄傲建立在孩子身上。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总有很多孩子,让父母感到心力交瘁,让父母觉得羞于在人前谈起。

于是就会有父母感到委屈,感到迷茫:“我做错了什么?我做得还不够多吗?他为什么这么对我?”

其实,不是你做得不够,也不是你做得不好,是因为你用错了力,没有做一个觉醒的父母。

《觉醒的父母》告诉我们,父母和孩子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个体,父母的觉醒与改变是教育的开始。父母只有做好了自己,才能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这本书有一个中心词:“真实”,父母要看懂孩子的真实,要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还要接纳事情真实的样子。在真实的基础上,还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自负、接纳、共同成长。

先说自负。

说起自负,我们总会想到骄傲、目中无人等字眼。其实自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横冲直撞,它也是很善于伪装的。它常常会伪装成真实,让我们以为那就是我们真正的样子,“像是一幅戴在头顶的自画像——我们自己端着它,其实同本质的自我相去甚远”。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我是为你好”,因为我是为你好,所以你得听我的。因为我是为你好,所以我说的就是对的。

举个例子。

我有一个朋友,她很能干,在家里也比较强势。她的女儿从小就乖巧听话,她也为女儿事事都打算得明明白白。上高中后,学校离家比较远,孩子在学校住宿,于是问题出现了。

开始的时候是孩子遇到事自己处理不了打电话向她哭诉,她就给女儿出主意。后来,因为她并不能从女儿的哭诉中获得事情当时的情况,所以她的建议有很多都不能用。再后来,孩子不再听她的建议,而是遇到事就对她大哭大吼。她既生气又委屈,也冲女儿吼:“我给你出主意你又不听,我还能害你不成?”母女关系越来越紧张,后来她求助心理咨询师,老师跟她说:“你不要给她出主意,她的情绪来了你就陪着她。小时候你帮她太多,没能让她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现在你要补上这一课。”

所以,自负感就是你的自以为是,在孩子面前,你并不是你认为的那样事事都懂,就像书中说的那样:“自负感装扮成真实的自我,这种伪装破坏了我们守住快乐的能力,也破坏了我们完整的人格。”

所以,做一个觉醒的家长,要不断提高警觉,认清自负感所产生的作用。听听孩子的想法,读懂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你也做真实的自己。

再来说说接纳。

作者的接纳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接纳孩子,一层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是接纳孩子的前提,你只有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才能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在书中,作者是这样说的:“我们接纳孩子的能力与接纳自己的能力直接相关——包括接纳当下与未来的自己。”

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有这样一句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意思是说,你的一切外在生活情境都是你内在的反映,所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做错的事,因为那就是真正的自己。接纳孩子不是我们理想中的样子,因为那就是他本来的样子。

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从小,父母对于我否定多于肯定,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这么老实”,我知道,老实是无用的别名。当年母亲得知我生的是女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这么老实无用,生女儿好,省的以后吃儿媳妇的气。”

我不否认母亲爱我,但是我一直认为是她对我的否定导致了我的自卑,让我做什么事都没有自信,遇到事就把错往自己身上揽,觉得是自己没做好,所以尽管我生活平顺内心却一直不幸福。

我记着自己的教训,所以对于女儿我经常会用赏识教育。女儿小时候也算是个开朗自信的孩子,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女儿做事开始变得怯懦,遇到稍微难点的事,还没做就开始焦虑,不相信自己能做好,也不愿意跟生人打交道,觉得自己形象不好也不会说话。

我于是也开始焦虑,我自认并没有给她过多否定,她为什么还是变成了我的样子?我不能接受这一点。

我的焦虑越来越严重,我跟她讲道理,我逼她出门,再后来我看到她的样子就生气。朋友跟我说:“你不能怨孩子,是你的行为模式影响了她,所以她变成了你的样子。你不能接纳你自己的样子,所以你也无法接纳她现在的样子。”

一语惊醒梦中人,现在我学着接纳自己也接纳她,她身上其实也有很多优点。

最后说说共同成长。

父母与儿女,是互相成全的关系。父母教导儿女长大,孩子也会帮助父母“长大”。

我觉得我闺密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闺密的儿子,现在读研一。小伙子不但学习好长得好,还多才多艺,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妈妈常跟我说一句话:“我儿子就是我的老师。”

她跟我说过两件事。

一件是她儿子六七岁的时候,娘俩去超市,中途闺密有一样东西不想要了,就随手放在了身边的货架上。她儿子义正言辞地教育她:“妈妈你为什么不放回原来的地方?你在家不是跟我说玩具玩完了要放回原来的地方吗?”真是灵魂拷问啊!

还有一件事,是她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来,孩子跟她说:“我昨天用了我同桌的宝贝派克笔,放学随手放在我的书包里了。他回家找不到急坏了,今天我还给他气得他骂我是小偷。”闺密一听勃然大怒。她儿子很奇怪地问她:“你怎么反应这么激烈?”她也很奇怪地问她儿子:“他叫你小偷你不生气吗?”她儿子说:“不生气啊,本来就是我错了,我知道他是说气话。再说了,我是什么样的人同学们都知道啊。”

后来闺密跟我说,她小时候曾经被老师冤枉过偷东西,那件事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所以她的清白感格外强。后来发展到只要她身边的人说丢了东西,明明跟她没关系,她也会脸红出汗,让人看着格外心虚,她为此苦恼不已。

孩子这件事帮她从童年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就像她说的:“我儿子说得对,我是什么人大家都知道。”

她的孩子帮她“长大了”。

网上曾经流传一封学霸父母写给学渣儿子的信,那一对学霸父母接纳学渣儿子,也是经过了艰难的觉察觉醒的过程。

信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自从孩子读书后,我们总是习惯用唯一的标准――学习,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与坏。这是不对的。孩子是一朵慢慢开放的花,怎能如此单一地去评价?我们不应该鄙视平凡,相反应该欣然接纳平凡。”

以此与所有父母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觉醒的父母》: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