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货币之美

如果从明天起,世界上不再有货币,可以预见的是人们难以生活,经济无法运作,国家不复存在。货币为什么这么重要?货币到底是什么?


货币的起源

先从货币的起源说起。

在历史的长河中,充当过货币载体的物品有很多,比如贝壳、石块、黄金、白银等等,但无论货币的载体是什么,在任何经济体中货币都具有三种主要功能: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存储。但货币为什么有价值呢?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鼻祖卡尔·门格尔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名为《论货币的起源(On the origins of money)》,在论文中,门格尔提到过一个重要的概念,货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人都觉得它有用,人人都觉得其他人愿意接受它。无独有偶,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也提到,货币的价值只存在于人类共同的想象之中。金钱不是物质上的事实,而是心理上的想象。为什么我会相信贝壳、石块、黄金、白银呢?原因就在于我的邻居们都相信,我们的牧师们都相信,我们的国王都相信。

信任的背后,是一套非常复杂而长期的政治、社会、经济网络。货币的起源和语言的起源很相似,货币并不是由一个权威机构主动设计出来的,而是由无数人自下而上的行动、博弈、妥协创造而成。

货币之所有能流行,主要原因是货币让交易变得高效。

为什么呢?

第一是货币可以避免交易中双重偶然性的要求。在物物交换时代,交易的达成是有条件的。当你有猪肉需要出售,而你需要牛奶时,你需要遇见一个可以提供牛奶,且也需要猪肉的人和你进行交易。双重偶然的条件下,该交易才能实现。但货币的出现,让你可以不再依赖于双重偶然。你既可以用货币购买牛奶,需要猪肉的人也可以用货币购买猪肉。

第二是货币可以降低交易的成本。在物物交换时代,一笔交易想要达成,不仅需要满足双重偶然性,交易双方还需要评估对方手中物品的价值,比如猪肉的重量、牛奶的体积、商品的新鲜程度等。货币出现后,双方只需要验证货币的真假和数额即可,大大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时至今日,人们基本上抛弃了贝壳、石块、黄金、白银等商品充当货币的做法,目前我们使用最多的是各个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即法币。法币最常见的载体是纸张,事实上,纸张的实际价值基本为零,但为什么一张印有富兰克林头像的纸张,价值就立刻变成100美元呢?法币的本质是什么?

法币之所以被人接受、被人信任,是因为法币的本质是国家发行的负债证明书。

在信用货币时代,流通中的纸币其实没有实际价值。它的价值来源于人对国家信用的信任。在金本位时代,法币有着等价值的黄金作为可兑换储备的。当你接受了法币,就等于你将黄金借给了央行,而你持有的是等值的兑付凭证,即国家对公众的负债证明书。在金本位结束,国家凭借国家信用强制规定法定货币而不再依赖黄金储备时,法币是负债证明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这些法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


商业银行凭空创造法币

先让我们进行一个思想实验:

假设一个封闭的社会里有1000块钱流通,所有人都使用这1000块进行交易。同时这个社会里有一个商业银行,负责存储和借贷,并依靠赚取利息差存活。每天下班回家前,人们完成一天的交易,会把手中的钱存入银行(存款人赚取银行的存款利息),这时候银行的账户里有1000元。商业银行收到钱后,第一件事会将这些钱放贷给急需用钱的那部分人(银行收取借款人的借贷利息)。显然那些借走钱的人不会将钱留在手中,他们会在第二天将手中的钱花出去,不管是投资还是消费。第二天人们下班回家时,所有口袋有钱的人又会将钱存入银行,银行账户上将会是2000元。第三天,银行将会有3000元。第四天。。。以此类推,银行可以创造无限的货币。

以上过程就是简化版的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但现实生活中,银行并不可以无限创造法币。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规定是:在它吸收到存款人的存款,再将这些钱贷款给接待人钱前,必须留下一部分钱作为“法定准备金”

假设政府规定法定准备金率为20%,那第一天晚上,银行只能放贷800元(1000元*80%)。第二天晚上,银行收回800元,对应新增的贷款640元。第三天晚上,银行收回的640元,对应新增的贷款只有512元。。。不难计算,在法定准备金率为20%的前提下,1000元钱只能创造出 4000元贷款。最后整个社会中将会有5000元流通。

这就是商业银行创造法币的过程。其创造法币的能力取决于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越低,货币的“成熟小英”越大,商业银行创造法币的数量越多

中央银行负责调控法币的流通量

商业银行负责创造法币,但它并不能无止境地创造。背后起调控作用的机构之一便是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一国或某一货币联盟唯一授权的货币发行机构,负责调控法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量。

如何没有严格的货币调控制度,就会助长法币发行的随意性,就会使法币发行成为支持财政和信贷扩张的工具,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央行具体是如何调控法币的流通量呢?

首先,中央银行作为法币发行的主体,负责供应给商业银行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的数额决定整个法币总量机制运转的规模。

其次,中央银行可以调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创造的法币数量,保证银行资产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安全。

第三,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控制法币的流通量。怎么理解呢?利率不一样,人们的借贷行为就会发生改变,继而影响法币的流通量。

最后,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法币的流通量。简单地说,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国有债券”,向市场发放和回收法币。

通过以上四驾马车,中央银行可实现对法币流通量的调控。

货币数量理论有什么用?

当经济学家提及供给的同时,必然会提到另一个词汇,需求。关于货币的讨论也不例外。一个社会里流通的货币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那到底需要多大量货币呢?

由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建立发展起来的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在既定的总收入规模下,一个社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著作《货币购买力》中,对货币数量论进行了最清晰的阐述,这个理论可以用公式展示:

MV=PY

M指的是货币总量,V指的是货币的流通速度,P是平均物价,Y是社会的货物总量。

只要将公式做个简单的移项:P=MV/Y

事实上,由于短时间内一个社会的货物总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是基本不变的,平均物价的水平直接由社会中货币总量决定。

货币数量理论有什么用呢?

对于经济学家而言,货币数量理论提供了对物价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物价水平变动仅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社会平均物价持续上涨,即发生通货膨胀时,原因只有一个,即社会中流通的法币变多了,解决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降低货币的流通量。

小结

货币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在所有我们创造的信念系统中,只有货币能够跨越所有文化鸿沟,不会因为宗教、性别、种族、年龄或性取向的差异而不同。作为市场交易的媒介,人们每天都在接触、使用货币。但作为经济学概念,货币和货币理论看似简单的表象之下,隐藏着纷繁复杂的经济学规律。

19世纪一位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曾四度出任英国首相)威廉·E. 格莱斯通(W. E. Gladstone)男爵曾说过:

因钻研货币的本质而受愚弄的人,甚至比受爱情所愚弄的人还多。

如果不能真正理解货币和货币理论,便不可能理解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的规律。只有从各个角度观察和思考货币,才有可能领略货币之美。

风险提醒: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自行研究、思考、决策,并自负其责。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货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