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家庭教育,无条件地爱,不合群,坚持原则
【知识描述】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孩子一遇到事情就大哭大闹怎么办?这些都是与社会规则不接轨的情况。
案例
亲戚的女儿看到亲戚朋友的儿子手里拿着一个气球,想要,于是就踮着脚哭闹,三四个大人一起喊男孩给气球。男孩去给气球,被作者制止了,告诉女孩,你如果想要可以礼貌地和哥哥协商。最后女孩协商后要到了气球。
明明男孩愿意给了,为什么还要女孩去要呢?因为男孩是迫于大人压力才给的。女孩在这种情况下要到了气球,下回还会哭闹着要别的。她想要,自己去说,无需大人介入。
为什么不合群
其背后的原因是,家里规则和社会规则不相符。
在家里,全家以孩子为中心,营造出一个「虚幻的众星捧月的世界」,孩子则会形成与社会规则严重冲突的认识:
·群体中,我有特殊话语权;
·我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
·我需要被包容,没必要包容他人…
当他进入到「公平的社会环境」时,就会遭受巨大的失落感。很多个这样的孩子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权力斗争,最后彼此疏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有“领导能力”,其实是孩子在支配他人,这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与社会规则接轨
拒绝双轨制,当孩子哭闹的时候,迁就妥协确实能够避免当下的冲突,但这会养虎为患。
当孩子哭闹时,坚持原则,引导、建议或阻止,能够让孩子与人平和沟通。
【知识联想】
信息茧房
人们只注意到自己选择和接受的东西,从而将自己的认知被限制,如“蚕茧”一般。
孩子也是如此,上学之前,长期与父母相处,如同被动地处在一个信息茧房中。他们对社会的大部分认知都来源于父母。
【经历联想】
在我小时候,家里人对我是比较溺爱的,基本上对我的要求都能够得到满足。比如每次有好吃的都紧着我先吃,我要什么玩具都会给我买,如果不买我就撒娇哭闹,然后就能得到我想要的。
但当我上小学后心里很失落,在学校我并不是整个班级的中心,有的时候其他同学不能按照我想的那样。在学校很痛苦,老师不能够像家人那样迁就我,每天的上学就是煎熬。一回到家我就对家人颐指气使。我的姨们那时总说我欺软怕硬,其实这正大大反应了“家庭规则”与“社会规则”不相符的情况。
在教一个六年级女孩子的时候,我问她这道题懂了吗。她说“嗯”。我没办法根据她的语气判断她是否理解,于是和她说“你这样说我不知道你懂了没有”。她略带怒意地说“你怎么跟我妈一个样”。我说“你妈妈能够理解,但我不能理解,你妈妈那样说你是希望你能够准确表达”。她在家里习惯了用“嗯”来回答问题,以为可以用这种方式来与人沟通,但其实这是不行的。
【启发行动】
家,可以是温馨的港湾,也可以是坏习惯的温床。因疼爱而放弃原则,以孩子为中心只会让他对这个世界产生更多错误的认知。不是社会太过残酷,而是家庭太过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