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当以“做人”为先,以“处世”为源。水到便会渠成,人到便会路现。会“做人”的人就像是四月的桃花,美而不艳,宛如五月之初夏,暖而宜人。
树有其根本,方能成其大;人有其根本,方能成其广。参天老树有其深厚的根基,所以能傲然挺立在广袤的丛林中,不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现实威胁。
而人身处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中也应该要有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唯有如此,才能在社会潮流中站得住脚,在时代风浪中立得住身。
苏轼曾说:“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做人无外乎两点,修“内”而处“外”。外是功名利禄,朋友人脉,而内则是人的心态品德,以及看待世道人心的个人眼光。
人生的通途,既能一眼看穿,也能神秘莫测。一眼看穿的多是外部的功名利禄,因为它始终能失而复得。而看不穿的,唯有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原则,因为它是我们一辈子的事。
云一丈,雾一里,纷纷扰扰人间路。人生之旅就是在“云里雾里”中不断探索,唯有懂得“安身立命”的根本,才能“雾里有灯”,照亮一生前路。
崇德定势,心有方位
有句话说得好:“君子做事,随方就圆。”
什么是崇德定势?就是我们心中要有做人的“底线”和为人处世的大方向。一个人不仅要有底线思维,还要懂得随机应变。
人生的“德”行太多了,我们并不是圣人,做不到事事敢为人先。可我们却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主宰,可以做到以“己”为先。
当朋友走投无路来向我们求助的时候,我们帮还是不帮,最先考虑的应该是自己的能力范围和朋友的个人品德,而不是盲目去做“老好人”。
当同事外人邀请我们去参加一些活动亦或是饭局时,我们去还是不去,最重要的是从自己自身的利益目的出发,而不是人云亦云。
心中有方向,做人才会有定力。人与人的关系有它发展的趋势,是好还是坏,我们自己要把握好“度”,而不是随外界的言论飘向一方。
有些时候,为何我们做事会没了“方位”和“定力”?多数是因为“面子”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有人会为了面子而放弃做人的准则,有人会为了面子而忘了自己原本的方向。他们缺乏了“静”心思索的能力,也少了做人的“理智”。这不是特例,而是日常。
正如《大学》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崇德定势,便是如此。它并不是要求我们去做一个老好人,而是从自身入手,正如苏格拉底所言的“认识你自己”一般。你是怎样的人,就要去做怎样的事,以己度人,以己化人,凡事从自身入手。
行而忘利,人有格局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关系也就是金钱利益的纠纷。许多人为了眼前的小私小利便与身边人针锋相对,甚至破坏了双方的关系。
一条路,倘若走错了,我们就会陷入九曲连环的迷宫中走不出来,以至于头碰南墙而难以回头。
在职场,年轻人喜欢为了一些业绩而与同事争得头破血流。不仅给上司带来不好的印象,还会受到人前人后的指点。
俗话说:“凡事留一线,他日好相见。”
我们很多时候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选错了方向,以至于走错了路。行而忘利,就是要做到少与人争,少“鼠目寸光”,宁争百年而不争一时。
锱铢必较不长远,见利忘义也活不好。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待他人怎样,他人未来就会对你如何。这是相对的,也是必然的。
刘向曾说:“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所以,人的格局便由此体现出来。它可以如同清辉明月,以柔光暖照世间,也可以如同井底之蛙,难知天之宽,海之广。
待人处事不一定要“针尖对麦芒”,而是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把态度放得谦和一些。人,就要如同水一般,善居人下,不计较暂时的成败得失,而是默默流淌,有朝一日汇聚成“势足吞天”的万丈碧波。
修修忘名,善捏分寸
李白在《侠客行》中写到:“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人最大的特点并不是低调,相反却是喜欢到处炫耀。什么是“修修忘名”?说直白点,就是持善心,行善举,不自傲,不居功。
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爱化成“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在“随风潜入夜”的行为中把握好做事的分寸。
在孩子面前,我们不会炫耀自己的行为,因为这是为人父母应该做的事。可在待人处事上,却容易失了分寸。
我们可以为了一点恩惠整天和朋友诉说,跟朋友说自己的好。这不仅会增加别人心中的厌恶感,更会减损了自己的形象。
到处留名不是不好,而是我们的“名”不应该由自己来说,而应该由别人来体会,让别人替我们说。所谓“顺水而舟行”,便是如此。
就好比一个人有了功绩,倘若我们居功自傲,不仅带不来任何好处,反而会惹来过多“有心人”的算计,影响了我们后续的做事进程。
野草盖不住金子,因为金子自会发光。我们从来没见过金子说自己闪耀,因为它生来便闪耀,无需多言,只需静待。
老子曾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把过多小恩小惠的琐事放在心中,只会让自己深陷“垃圾”围困的困境之中,不仅引来了“害虫”,更会肮脏了自身的品性。
路一程,人一程,低头往前则必成。雨一路,风一路,不懂拿捏分寸,唯有在狂风暴雨中身陷迷途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