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仁哉,梁惠王/春秋无义战/尽信书不如无书/国君好仁,天下无敌/规矩与巧

不仁哉,梁惠王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译文:孟子说:“没有仁德啊! 梁惠王这个人。有仁德的人爱护他所爱的人推及他所不爱的人,没有仁德的人伤害他所不爱的人祸及他所爱的人。”      公孙丑请教:“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孟子说:“梁惠王为了争夺土地,驱使百姓去作战,死伤惨重,大败之后还想再战,担心不能取胜,就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送死,所以我说他是由伤害他所不爱的人祸及他所爱的人。”

孟子批评梁惠王,因为梁惠王好战,在马陵之役的时候,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太子申。他说这个梁惠王真是一个不仁的君主。

仁者的特点是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你爱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你会推而广之,你会知道别人也有父母、也有兄弟、也有孩子,这时候你会爱大众。这叫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梁惠王的做法是什么?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他喜欢更多的土地,然后他让这些老百姓冲在前面打仗,动员奴隶、农夫,让这些他不爱的人冲在前面。反正也不是他喜欢的人,死掉也没关系。但打到最后,打到关键时刻,会发现,就算是梁惠王,自己说了也不算。他已经被战事裹挟,最爱的子弟兵也得派上前线,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要派上去,最后 太子申死了。这个叫作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这是一个不仁的人所做的事情。

孟子说,”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他只是为了获得一些土地,根本不顾老百姓死活,就驱使老百姓去作战。“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将复之就是还想再来一次,他心里觉得我还有后备力量,我还有很多生力军没有派上去。“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害怕赢不了,所以把自己最亲近的子弟们都送上前线,“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春秋无义战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译文: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正当的战争。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的好些,倒还是有的。所谓征讨,是指以上伐下,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互相征讨的。”

“春秋无义战”是一句名言了。孟子说,整个春秋时候的战争,没有一场是正当的。什么叫正当的战争呢?天子讨伐诸侯,是正当的战争。诸侯叛乱,天子说我要征讨他,天子只需要说这个话,其他的诸侯就会去替天子讨伐,这个是古礼。所以孟子说,春秋的时候,因为天子的权势已经没有了,周天子已经没有任何力量了,所以这时候所有的战争,都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战争,这个叫无义战。

孟子认为,在春秋的那个时候,这些战争都是不必要的战争,叫作春秋无义战,敌国不相征也。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ǔ)也?”

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所记的,还不如没有《尚书》这本书。我对于《武成》一篇,只取其中两、三根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没有敌手,以最有仁德的周武王去讨伐最无仁德的商纣,怎么会使血流得把木棍都漂浮起来了呢?”

这一句话被误读地特别多,这个书特指《尚书》。孟子讲这句话是说,如果《尚书》里说的每一句话你都相信,你还不如不要看那个《尚书》。因为《尚书》记载着历史,过去的习惯又都是写在筹策、竹简上,言语都很简短,可能再加上政治的需要,有很多东西被夸张了,有很多东西被掩藏了。所以孟子是在说,你如果相信历史书中的每一句话,那你肯定是偏听偏信了。

我们重点是要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绝不是教你不要读书,而是教你用思辨的精神去恰当地理解书里边的内容。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zhèn),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夷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 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jué)角稽首(qǐ shǒu)。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译文: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这是大罪恶啊’。国君爱好仁德,天下就没有敌手。他向南方征伐,北边的狄人就抱怨;他向东方征伐,西边的夷人就抱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周武王讨伐殷商时,有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周武王向殷商的百姓说:‘不要害怕!我是来安抚你们的,不是要与百姓为敌的。’百姓叩头额角碰地的声音,像山陵崩塌了一角。‘征’就是‘正’的意思,各国都想要端正自己的话,又何必用到战争呢?”

孟子最讨厌的人就是那种过来跟国君献计献策,说我这个人善于排兵布阵,我善于攻城掠地,我善于打仗。这种人哪,大罪。这种人是干坏事,把国君都教坏了。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如果一个国君好仁,你不需要跟谁打仗,其他人就自然背着孩子、拿着行李过来投奔了。



规矩与巧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译文:孟子说:“木匠与车匠能教人使用圆规及曲尺的方法,却不能使人变巧。”

核心点:之前我们学习过规矩的由来,这里孟子进一步讲解了规矩与巧的关系。    巧字从工,从丂,丂亦声,“工”指工匠,“丂”义为“久经岁月磨难”。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从业时间长、经验丰富、技艺高明的老年工匠,可引申表示一个人技术精湛、娴熟。    孟子说,木匠们可以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徒弟,教他们使用工具,告知技术规范。但东西做成什么样,是师父没法儿控制的,因为“巧”是从每个人心里生发出来的。  规矩是基础,是传统和经验的总结;巧是进阶,是个人在掌握规矩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体悟与思考,形成自己的体系与体验。    这是熟能生巧的过程,也是由器悟道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仁哉,梁惠王/春秋无义战/尽信书不如无书/国君好仁,天下无敌/规矩与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