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宋太祖赵匡胤篡周与周太祖郭威篡汉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本来应该北上抵挡契丹入侵的禁军,在赵匡胤的带领下返回汴梁把坐镇皇宫的后周太后符太后和后周八岁的小皇帝周恭帝柴宗训赶下了台,然后赵匡胤便登基为帝成为大宋开国之君了。在此之前后周的建立者郭威也算是篡位。公元950年,郭威与后汉隐帝一场大战,汉隐帝败北,逃跑途中被部将所杀。公元951年,郭威黄袍加身登基为帝,建立了后周,成为了周太祖。赵匡胤和郭威都是篡位称帝,篡位前都是朝中重臣,他们的经历相似,但后人对他们的评价却不一样。

宋太祖赵匡胤

有人总结说大宋天下得之孤儿寡母,失之孤儿寡母,因为大宋最后一代皇帝投降的时候也是孤儿寡母,公元1276年,大宋谢太后带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向兵临城下的元军投降。之后大宋的残余势力还挣扎了一下,两个年幼的小皇帝端宗、幼主先后殉国,得知消息的杨太后赴水殉国,大宋彻底消亡。人们把大宋最后凄惨的结局归结到宋太祖当年的得位不正。因为宋太祖欺负人家孤儿寡母,所以报应不爽,大宋也落得个同样的下场。如果史书记载的是事实(因为史书上会对一些人美化,对另一些人丑化),后周的孤儿寡母至少落得个善终,可大宋的孤儿可不是善终。

人们为什么对于赵匡胤的得位不正耿耿于怀呢?因为后周朝廷确实待赵匡胤不薄,赵匡胤一路高升都是周世宗柴荣的提拔。柴荣早死,留下了一群娃娃,宗室之中没有强有力的人物可以辅佐幼主。别说宗室,就是强有力的外戚,周恭帝柴宗训也没有。这才让赵匡胤有机可乘,使得赵匡胤发动兵变的时候几乎兵不血刃,付出的代价只是韩通一家而已。正是因为赵匡胤的大宋江山得来的如此容易,所以他才会对整个国家体制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唐末一直荼毒天下的跋扈武夫被赵匡胤扫入了垃圾堆,成就了大宋文臣的辉煌时代。

周太祖郭威

周太祖郭威是后汉高祖刘知远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爱将。刘知远抓住机遇,趁着后晋被契丹灭国的有利时机,完成了一飞冲天的壮举,建立了后汉政权。刘知远能成为开国皇帝,自身才能自是没的说,用人也有自己一套有效的手段。只可惜刘知远福浅命薄,只做了一年皇帝就撒手人寰,留下了十八岁的儿子刘承祐继承了皇位。刘承祐的手段比起老爹来就差得太远了,但他还没有自知之明。按理说他已经成年了,不是那种毫无能力的幼子继位。只要他能安分一些,自己的权力会慢慢稳固的。他的老爹给他留下的班底还是不错的,没有人能直接威胁到他的权力和地位。

俗话说不作不死,刘承祐治国理政的本事没学好,卸磨杀驴的本事倒是先学会了。在他的几个小伙伴的操作下,他的老爹后汉高祖刘知远给他留下的重臣就被他不分青红皂白地给杀了个七零八落。他还派出多路使者给选中的人下令杀死那些他认为有威胁的手握重兵的各处实力将领。郭威就是要被处决的将领之一,而应该杀他的人却不敢下手。诛杀郭威的命令被人泄露了,于是一群同病之人聚在一起共同商量对策。

对于把屠刀按在了自己脖子上的行为,郭威当然不能忍,于是他反抗了。有了带头人,武夫们有了主心骨,汉隐帝刘承祐的阵营便迅速崩溃了。郭威还是有分寸的,没有对敌对者大开杀戒。刘承祐自己的队伍散了,他本人被自己的部将杀害了。郭威一开始并没有打算自己上位,而是想选择一个有威望的宗室继位。但那些跟着他的将领们可不敢赌,于是郭威黄袍加身了,开创了后周王朝。

尾声

郭威与赵匡胤的性质还是有差别的,郭威是被逼上梁山的,他要是不反抗马上就面临着杀身之祸(他在京城的家眷全部被汉隐帝处死了)。赵匡胤是自己主动策划的,周恭帝对他可没什么威胁。但乱世就是这样,宋太祖开创了大宋盛世,成为了一代明君;郭威开创的后周却是一个只维持了九年的短命王朝。时运不济,只能怪后周命不好。郭威死的时候五十一岁,只做了三年皇帝;柴荣死的时候三十九岁,只做了六年皇帝。这两位都是历史上少有的英明之主,只可惜天不假年,上天给他们的时间太短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宋:宋太祖赵匡胤篡周与周太祖郭威篡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