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并非一无是处!

现在各种网络游戏铺天盖地,还有那些各种类型的小游戏更是不胜枚举。恐怕完全没接触过游戏的人并不多,因为游戏的种类实在太多,总有一款适合你。

前几天女儿问我知不知道游戏的分类,她还真把我问住了。我赶紧百度了一下——游戏类型主要分为6类:动作、冒险、模拟、角色扮演、休闲和其他,它们各有几十种分支,形成了庞大的“游戏类型树”。哇,游戏家族竟然如此庞大,我还真不知道。

我没玩过大型游戏,只是从家长口中知晓这类游戏对孩子的强大吸引力,但我从来没有过想尝试的冲动。小游戏倒是玩过一些,基本是跟着女儿玩,她玩啥我玩啥。游戏于我,基本在于消遣。

前两天,女儿推荐给我一个名叫“纸嫁衣”的游戏,是有故事情节的那种,音乐有点诡异,情节有点恐怖,还挺有意思,但有点费脑。我还得时不时向她请教,搞得我经常像个弱智,但我仍旧在不懈研究中!

家长对孩子玩游戏基本上“谈游戏色变”的那种,因为太多孩子沉溺游戏而耽误了学业。但存在即合理,如果完全不让孩子玩,似乎也不太合适。我一直认为,沉迷游戏的孩子可能不仅仅是游戏的问题,而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为什么要从游戏中寻求成就感而对学习没有兴趣呢?当然游戏的即时奖励、画面生动有趣等很多特点都是吸引孩子的特点,但也不能全嫁祸于游戏。

跑题了,言归正传,我不是想讨论孩子该不该玩游戏,而是要矫正我们对游戏的一些误解。其实在这之前,我一直就觉得游戏的存在应该有其正面意义。但确实又有很多孩子因为沉溺游戏荒废学业,搞得游戏确实如定时炸弹般可怕。我也着实有点摸不着头脑。

现在从书中读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一位瑞士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巴韦利埃的发现,颠覆了视频游戏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成见。似乎印证了我模糊的观点。

我们一直都认为玩视频游戏时间过长会使视力恶化,但巴韦利埃量化动作类视频游戏玩家的视力,竟发现他们的视力高于平均视力水平。这是因为动作类视频游戏的玩家在两种细微但却重要的方面表现得更好——他们能更好地在混乱背景中辨认出微小的细节,还能分辨更多层次的灰度。

这个优势放到现实世界中就意味着:在有雾、灰蒙蒙的路况下,他们可能更好地驾驶车辆。并且随着年龄表达,他们无需用放大镜看药瓶上的小号字体。这显示了视频游戏改善了大脑某些特定区域的衰老。

还不止如此,动作视频游戏玩家大脑中负责“专注”的区域会变得更加活跃,他们可以快速转移注意力,并且几乎不用消耗脑力。也就是说,他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动作视频游戏还可以培养大脑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这确实很颠覆我们的传统认知,记得女儿小时候有段时间很着迷一款小游戏“我的世界”。我有时会在旁边观看,我当时就觉得这款游戏很锻炼人的空间想象能力,游戏空间是三维立体的,还要在不同层级场景中不断切换,确实挺有意思。后来她还玩过一个类似的游戏,也是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需要玩家在头脑中做空间运演,然后才能试错通关。

后来,在我给孩子们上思维课的时候,有一个训练空间思维能力的模块,有的孩子做起来确实很吃力,而这个能力老师还没办法教,只能提供训练途径让孩子自己去琢磨。当时我就想到了我小时候玩过的“俄罗斯方块”游戏。通过变换图形的形状插入合适的位置,这个对孩子的空间旋转能力是有一定挑战的。

不仅是巴韦利埃,还有一位科学家加扎深化了她的研究,加扎既是神经科学家又是一名神经科医生。他开发了一款新游戏——神经赛车手,要求老年患者每周玩3次,每次一个小时,一个月12个小时。结果发现,老人们的专注力有了明显且持久的改善。他希望这款游戏成为世界第一种处方视频游戏。

所以,假若有一天,医生开给你的治疗方案是玩游戏,你不要惊奇。大可放心玩便是,游戏背后有其神经学原理,原因就在于游戏训练了患者的脑波有节律的变化。

还有证据表明,视频游戏可能有助于减轻多动症、抑郁症、痴呆和自闭症的症状。

神经科学的这个发现挺有趣,告诉我们视频游戏也是有好处的,什么东西都是利弊并存的。你驾驭它,它就能为你所服务。当然研究中并没有特别提到孩子,父母对自控能力尚在发展中的孩子玩游戏,还是要谨而慎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戏,并非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