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广告人的自白:UC“震惊部”很懂文案?

广告行业领域流行的工作方法“头脑风暴”,一般做法是当需要特别有意思的点子的时候,就会把所有人召集过来碰一下。

严格意义上的头脑风暴有很多规则,比如所有人必须畅所欲言,任何人提到任何想法必须马上记录下来,不管想法多么荒谬,在场的其他人不能做任何的评价。整体头脑风暴的逻辑就是鼓励大家尽量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办法去做发散式的思考。

头脑风暴其实挺有争议的,好多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就用实证的方法做过对比实验,结果发现头脑风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有效。大部分时候做头脑风暴的发散式思维都会把思路发散到了很多没有用的地方。

创意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发散思维想象力,但是如果没有原则,那么通常都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咱们中国的好多家长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时候,他经常会受到国内的好多所谓的儿童专家的影响,像郑渊洁就经常宣扬上学特别不好,因为上学之后头脑里条条框框的东西就多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往往会被扼杀了。很多人都推崇郑渊洁的做法。

这个逻辑非常顺畅,好像是挺有道理的。但调查研究的结果是,比较高级的想象力应该是有很多束缚的,要加很多限制条件,需要依赖很多知识水平。也就说知识并没有限制想象力,而不让孩子接触任何知识,等于在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的前提下,孩子的想象力也就是瞎想而已,并不高级。

比如科幻电影就依赖大量的知识,天文学知识、物理学知识……如果明显地脱离了这些已有的知识做一个科幻电影,观众就会没有快感,因为一眼就能看出来电影就是胡编乱造,就是一白日梦。高级的想象力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想象出一个完全自洽的想象世界,自洽就要求环环相扣,逻辑上非常严谨,这是个非常高的要求了。

科幻电影《阿凡达》里面有很多知识点就是环环相扣。

潘多拉星球上的山是悬浮在半空之中的。电影里给的解释是山上的矿石中含有一种常温超导物质,会造成磁悬浮的效果。

潘多拉星球上的磁场特别紊乱,是因为潘多拉星球是一颗行星的卫星,它附近还有几颗其它的行星,几颗行星共同的对潘多拉星球产生一些引力。证据就是电影画面里主人公之间聊天的时候,可以看到天空中的几颗行星。

潘多拉星球磁场出现了紊乱之后,星球上的动物会有一定的感应能力,植物受磁场的紊乱,它的生长也是有讲究的。

所以科幻电影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想想就行了,其实背后有非常复杂的知识体系支撑。像《三体》,对于大部分不学物理的人来说,有些环节还是比较吃力的,需要做好多逻辑上的推演。

包括中国古代的武侠小说,有人考证中国古代的武侠小说没有暗器,可是近现代的武侠作品中几乎都会有些武林高手擅长用暗器。古人想象不到暗器是因为没有这个知识,近代出现了手枪这个知识点,武侠小说作家受到了启发,就想象出暗器这种东西。

所以,没有知识的限制,是非常难想象的。真正高级的想象力是需要一些条件限制的,需要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

从这个思路出发,奥格威总结出关于做创意广告的一整套打法,看上去都是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但是它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非常不错的广告创意,而且广告行业也确实受奥格威非常大的影响。

奥格威把创作广告的经验总结成11条规则,其中一些还能适应现在时代的。

比如第一条规则,奥格威认为特别重要的是,一定要给消费者承诺,这是做广告创意之前必须先思考的东西。但是承诺不能轻易给,因为给错了承诺会带来一个灾难性的后果。所以,一定要学会判断给用户的承诺放到广告里合不合适,用户会不会喜欢。

奥格威给出了几种测试承诺行不行的方法——

一种办法是做抽样测试。比如给一个洗衣粉产品打广告,就把消费者分成两组,一组里承诺洗衣粉不伤手,而另一组承诺最便宜。看一下这两种承诺的广告,哪一种让消费者买单的比例更高。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把不同的承诺写到小卡片上,然后让每一个消费者作排序,哪一条最能打动自己就排第一。之后统计一下,最后算出消费者最关心的承诺。

还有一种办法更直接,用不同的程度的承诺去做广告,把广告直接寄给消费者,然后计算每一条广告带来的产品销售的数量。那个年代卖东西都是通过报纸广告,上面是广告文案,下面有一个购买回单,消费者如果觉得不错,就把报纸上的购买回单剪下来填上,去邮局汇款给厂家,厂家再按照地址把货给他寄过来。所以直接数回单就能判断哪一种是最好的。

最后一种判断承诺好不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拿出少量的预算在报纸上试一试。选同一天的同一份报纸,把两个广告放在同一个版面上,这样能确保得到的关注是一致的,就可以看出同样一个人会通过哪个广告去买。两个广告的区别是在一个广告上强调一点小恩小惠的东西,比如说你现在买产品我可以送你个什么小纪念品之类的,旁边的另一个文件只带有一个明确承诺的文案。

奥格威为多芬香皂做过一个广告,后来发现单单带承诺的广告比旁边送纪念品的广告订货量高63%,这就说明了这个点抓得特别好就是消费者喜欢的。

奥格威这些做法本质就是在测试用户的痛点,因为给用户的承诺就是产品的特色。《精益创业》也讲过这个方法论,像硅谷互联网企业在了解用户需求的时候也是在做这种测试。比如设计一个网页,不是让设计师凭自己的经验决定,而是会做ab测试,利用一些技术手段看点击量和打开率。

AB测试的理论跟奥格威的这几种判断用户的做法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奥格威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技术分析,他只能用非常强的调查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去弥补,但是本质是相通的。所以奥格威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牛人,他的理论到今天也不过时。

还有一个原则是必须讲事实。推销产品的时候必须包含足够多的事实。

这点其实不太符合绝大多数人对广告的感觉,咱们都觉得做广告就应该尽量多的去夸产品,而且要尽量多用一些比较俏皮的话吸引别人注意力。如果放大量的关于事实的信息又不好笑又没有美感,对做广告有帮助吗?

奥格威多年做广告的经验告诉他,一条广告里面透露的关于事实的信息越多,卖掉的产品也就越多。但是绝大多数广告行业里的人并不认同这一点,因为不管是那个年代还是今天,所有的产品都在趋向于同质化,也就是产品是没太本质的差距的。

广告的功能在于用自己的创意去定义出品牌与其他品牌不同的地方,然后夸大这些微不足道的不同之处,而奥格威认为应该尽可能的去讲关于产品事实层面的信息,给消费者一些有用的参考,而不是为了找不同而找不同。

奥格威曾经为荷兰皇家航空公司做广告,他在广告里提炼了一个卖点就是这家航空公司的安全措施。可能每一家航空公司都会采取这些安全措施,但是没有人像他们一样在广告里专门把这事给提出来。广告里说了之后,消费者就会认为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安全性就是比其他的航空公司做得好。

这种例子不仅是奥格威,国内也有。比如90年代乐百氏曾经出过一个纯净水,广告语叫做27层净化。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几乎所有的纯净水都是27层净化。但是就是因为没有人说这个事实,所以第一个说的就占了便宜,消费者就认为27层进化非常厉害。这就是讲事实带来的好处。

第三条原则就是不要装模作样。现在好多楼盘做广告都会去追求高大上的描述,但是用这些词做广告就有点太装模作样了,大部分人买房子还是比较理性的,要看地段、户型、升值潜力等硬需求。

第四条原则是做广告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品牌形象。每一条广告创意的出发点一定要跟品牌形象一致。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的是好多细节堆积出来的,每一次跟用户的接触共同造就了大家对这个品牌心理上的印象。在影响品牌形象的所有因素里,广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广告是塑造品牌形象比较立竿见影的方式,大家通过大众媒体接触广告的频次是最高的,其他形式的接触往往还是弱一点的。

但是绝大多数的广告厂商的认知是有问题的。绝大多数的广告厂商意识不到广告和品牌形象的关联,往往会为了一次单纯的推销产品去做广告。而且大部分特别喜欢找新鲜感,老换广告风格,风格没法延续就很容易跟品牌形象离得较远。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一次广告都可以有不同的广告创意,但是都应该传递出企业倡导的一个相同的核心价值观。耐克、阿迪达斯所有的广告基本都是围绕着“拼搏”的体育精神做文章,这就是一直保持形象。

提高品牌形象,除了不要老换广告的风格和主题之外,奥格威还特别提到一点就是不要老想着去做促销,他特别反对很多企业挪用本来应该用来做广告的经费拿去做促销,打折促销能够很明显的刺激销量的数字往上升,但是广告效果不一定好。

很多品牌的负责人都会选择砍掉广告经费拿去补贴促销,但是奥格威就认为这样太短视了,因为促销是短期的东西,一旦促销停了,销量马上就会跌回去,长期做促销对品牌形象还特别不利,消费者心目中真正的好东西是很少打折的。

奥格威在书里吐槽了好多客户追逐短利去砍广告经费的事儿,而且他坚决不跟这种客户合作。

本书也讲了关于广告文案的写作。

广告文案的写作无非就包含两部分,一个是标题,一个是正文。其中,标题非常重要。为什么标题很重要呢?因为读标题的人平均来说是读正文的人的五倍以上,也就是说广告费可能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为了标题花出去的。

关于文案的标题,奥格威有几条建议:

第一个建议就是标题里要直接带有关用户细分的信息,比如一个卖母婴产品,标题里一定要打上“妈妈、母亲”一类的字眼,直接让这部分人看到标题感兴趣,如果不是这一类人看到这个广告是没有意义的。千万不能去追求让更多人看到这条文案,标题党没有任何的人群细分。

第二个建议是每个标题必须带有跟消费者有关的利益点。比如奥格威就写过一个化妆品的广告,他用的标题是“35岁以上的妇女如何能显得更年轻?”

标题里面首先有一个人群的细分,“35岁以上的妇女”,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妇女肯定就感兴趣,后面的部分“如何显得更年轻?”这个利益点跟这个年龄段的女人来说,关联就太紧密了。

还有一类标题里面出现“免费”这两个字传播特别好,这就是因为“免费”涉及到经济利益,人听到免费的东西总是会心潮澎湃。

第三点特别强调的是标题里要尽量的带感情。咱们经常调戏的标题党,就是UC浏览器老是推新闻,标题喜欢“震惊!”,所以调戏UC编辑部为UC震惊部。因为“震惊”两个字会让流量变高,能引起人情绪的波动,这一类能够产生情绪波动的就是好标题。

第四点是奥格威强调广告标题里要尽量的出现品牌的名字,咱们发现现在好多广告越做越软,它尽量的不让别人看出来是一个广告,而奥格威的看法恰恰相反,大大方方地把品牌放在文案的标题里,如果对产品感兴趣的人,看到广告后再进来,那么这个人购买的概率就会很高。

第五点是把承诺放在标题里。奥格威给劳斯莱斯汽车写过一个,说“在时速60公里的时候,这款新的劳斯莱斯汽车最大的噪音来自于电子钟”,意思是这车跑起来声音很小。

第六条是一定要简洁直白,口语化。很多人的逻辑是消费者看不懂,引起好奇心就去看看标题到底什么意思,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人有倾向,人通常只会点能看得懂的标题。

第七点是尽量不要出现否定词。比如有一个关于食盐的广告,广告文案写的是“我们的盐不含砷”。这条广告的意思是盐很安全,可是消费者很容易忽略否定词,所以尽量不要用这种否定的表达方式。

好多育儿专家也特别强调这一点,教育小孩的时候如果说“你不要吃太多的糖”,那么他一定会拼命的吃,因为儿童心理学上认为负面的表达太多的话,它就会在孩子的记忆里面强化了这种否定的做法,所以他在行为上就出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这对广告来说也是一个道理。

关于广告正文的部分,很多原跟标题里面也是一致的。比如不要用太多特别夸张的形容词、不要吹牛、不要写太虚的东西、多强调事实等都是通用的。

奥格威特别反对文学化的写法,把东西写得文采飞扬,对一个销售型的广告文案来说往往是适得其反的效果。但是偏偏好多甲方广告客户要求写一个特别文艺的文案,而且他们自认为这种文案能够以情动人。奥格威认为要达成一个比较好的销售结果,文案中的信息越详细越好,能够帮助用户判断产品的好坏。文艺的东西太虚,言之无物。

但奥格威并不反对长文案,相反,他觉得文案越长,信息越详细,转化率越高。这和我们绝大多数人看法不一样,尤其是现在每天接触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很少有人愿意通过手机去看长文章,大部分人会觉得长的广告文案肯定是越来越难适应碎片化传播的背景。

奥格威特别推崇的一则广告是另一位广告大师克劳德·霍普金斯写的一个关于喜力滋啤酒的文案。那个文案长达五页,几个月之后喜力滋啤酒的销售额从第五名跳到第一名。所以长文案的广告效果特别好。奥格威自己写的广告很多都是非常长的,他说他经常写一些1000多个英文单词的广告。

关于广告文案的正文,在写的时候一定不能有想获得广告创意大奖的想法,因为奔着获奖的目标去创作的广告,基本就把广告理解成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创意会找一些特别唯美的方式,但是销售效果就特别差了,因为广告的生命线就在于是营销的一部分。

但是不强调艺术性为什么还强调广告创意呢?因为现在产品都同质化了,一个产品想在这么多广告里面脱颖而出,让消费者印象特别深刻,肯定是需要创意的,平庸的广告很难有生命力的。奥格威认为广告必须有创意,但是广告创意的层面跟追求获奖的那种广告创意不是一个维度。

(搜索路径:先保存至相册,在微信扫码,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UC“震惊部”很懂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