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即是一团阳气。
阳气对我们极其重要,养生要养阳,治病也要养阳。
只有明白了阳气的意义,我们才不会无谓地耗损自己的阳气。
养阳与温阳、扶阳、通阳虽然用词不同,其本质却是相同的。
温阳重在祛寒,扶阳意在补虚,通阳则以化浊为主,归根到底,三法皆是养阳。
生命即是一团阳气,治病或养生总需在阳气上下功夫。
疾病之所以康复,是因为邪退而阳气得安。
身体之所以健康,是因为阳气旺盛而邪不能克。
因此,阳气是本,病邪是标。
治病时往往需要标本兼顾,但切记勿失其本。
不管任何医疗手段,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视阳气。
祛邪固然要紧,复阳才是康复的关键。
如何做到阳气不损?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养生就是要养阳。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饮食寒热要平衡;
凉的与温的混杂着吃,这样才能保持阳气不损。
但若体质已经偏虚偏寒,就要多吃些温性食物,以提高机体阳气。
因此,阳虚的人当重视养阳扶阳,晨起喝姜糖水,平时少吃寒凉食物。
而相火偏旺的人,吃些寒凉性的水果反而更健康。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培养于脾,积贮于胸中为大气,以 斡旋全身。
元阴不充肝阴,肝气升发过度,则头晕目眩,中风暴厥;
肝气虚,升发无力,寒疝囊缩、筋缩弛缓、阳事不能。
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
心神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
心神内则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则心神足;外则显示于眼睛,眼睛明亮则心神足。
小儿阳气旺盛,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觉疲劳;其心神充足,背诵东西最不容易忘记。
睡眠是养阳的最好方法
适时休息,夜则入眠,晨则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规律。
夜晚睡觉是敛藏阳气,让阳气休息,
至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充满朝气与活力。
睡子午觉,即保证每天子时(晚23时至凌晨1时)和午时(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的睡眠时间。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黄帝内经》如此诠释了睡子午觉对调养阴阳的重要性。
子时在一天中阴气最盛,这时睡眠质量最好,最能养阴。
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睡午觉有助于缓解压力、保持一天饱满精力。
睡子午觉,要遵循“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的原则。
睡前应减少刷手机、玩电脑等兴奋活动,
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同时中午也要小憩15-25分钟。
阳气与治病
中医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
因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
正气就是生命,正气也是一团阳气。
要保命,就要保住这一团阳气,
因此不可滥用寒凉而浇灭阳气,
亦不可滥施攻伐以釜底抽薪。
只有养得阳气,才足以保命。
若为了治病,反而剥夺了尚可延续的生命,
这不是可供依赖的医学,而是盗贼,是恶魔。
只要生命存在,机体就会有阳气,也就会有气化功能。
我们每天饮食而能获得食物中的能量,全都依赖阳气的气化功能,
同时,代谢之后的浊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泄,也依赖气化功能。
若阳气健旺,气化功能正常,则体内浊毒都能顺利排出;
若阳气已虚,气化功能异常,即会产生病理代谢产物,郁滞于体内,即是疾病。
阳气不足或不通成瘤、结石、增生
生命有阳气,若阳气宣通,则阴霾自散,周身不病。
偶尔阳气不足或不通时,机体会暂时把阴浊瘀毒、水饮、痰湿等代谢产物打包放在某处,
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脂肪瘤、结石、增生、囊肿、脂肪肝、肿瘤等。
若检查发现此类东西,这都是暂时的生理变化。
一旦阳气充足了,气化功能加强,这些产物就会自然消失。
所有的增生、囊肿、肌瘤、肿块等皆属阴浊凝滞,
根本原因还在于阳气不能宣通。
因此,治病的关键是扶阳通阳。
让阳气健旺,则浊毒、痰饮、水湿等阴性代谢产物自能排出体外,
而不至于凝聚滞塞为患。
阳气一通,则诸症皆可豁然而解。
不少女性有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
若阳气不足,则气化不利,痰浊水饮等阴邪就会凝滞,
滞塞不通,即变成囊肿、增生、肿块等阴性病理产物,
且往往发生在机体阳气最虚的地方,
若胞宫阳虚则成子宫肌瘤;卵巢阳虚则成囊肿等。
其正确治法是扶阳以化气,通阳以排浊。
如何通阳呢?
或用麻黄、细辛、附子、干姜、吴茱萸之类温热性的中药,
或用针灸,特别灸法,能养阳、壮阳、扶阳、通阳,最善化阴浊。
再者,平时生活中需避风寒、慎起居、节饮食;
可使阳气不损,利于康复。
血瘀的人,在皮则为血络,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红;
在内则为肿块、增生、诸痛等。
预防血瘀,不仅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汤药,更需重视养阳。
使阳气充足并宣通,则气能化,血能散,
经络通畅,自然不至于留瘀。
通阳之法,或用温药,或用针灸,
特别是逢盛夏用灸法,最能扶阳逐寒,行气通络,活血祛瘀。
阴盛阳虚的人容易生病,且多是三阴病证。
一方面,阳气内虚而升发无力;
另一方面,阴寒、痰饮、湿浊等既蒙蔽,又伤损阳气,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体质持续下降。
动能升阳,像这类的病人一定要坚持运动锻炼,
可选择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站桩等较舒缓的运动。
同时,重视健康的生活饮食起居,
使阳气振奋起来,慢慢地可以气化掉一部分阴浊。
若能以艾灸扶阳,则效果更好。
大病久病初愈时,
虽然病症消失,但脏腑尚且脆弱,气血有所不足,此时可用针灸调理。
一般情况下可取大椎、陶道(大椎穴往下的第一个胸椎就是陶道穴)二穴,
能扶督脉阳气,增强全身抵抗力;
足三里能开胃进食,兼可补益中焦,增强气血生化之源。
以上三穴可针可灸,都有效果。
尚需注意调节饮食,避免风寒,起居有常,节制性欲,则正气渐可恢复。
四个部位多晒好养生
1、晒头顶:补阳气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
也就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
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是百脉所会之处。
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时间最好11—13时。
此时日光阳气最充足。
午饭后,不妨走到室外,让阳光洒满头顶,可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2、晒后背:调气血
人体腹为阴,背为阳。
背部有一条不可忽视的经络——督脉。
它有“阳脉之海”之称,总督一身之阳气。
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
3、晒腿脚:祛寒气
俗话说:寒从足下起。
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到头腿脚都是冷冰冰的。
这种情况最应该晒晒腿脚。
阳光可以带走腿脚的寒气,
还能加速钙质吸收,帮助预防骨质疏松。
此外,小腿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保健穴,
常按揉和针灸可强壮身体、调理脾胃。
4、晒手心:促睡眠
手心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劳宫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
劳宫穴为心包经腧穴,五行属火,
按揉此穴位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
手心朝向太阳,让阳光照进劳宫穴,
可以释放压力,舒缓疲劳,促进睡眠,还能强心益气。
温馨提醒:通常,当人体15%的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时,
年轻人每周累计晒40分钟,
老年人每周晒60分钟,就能保证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