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还在犹豫要不要请假休息一天。感冒多日,气管炎引发的咳嗽、恶心愈发明显,身体也越发疲劳了。但实在没有勇气因为这点小事提出请假。在我看来,感冒确实不是一件足够分量的请假理由,我也确未因小病小事请过假。为什么今天会那么急切地想以此为由提出请假?抹去表面的焦躁,我终于还是固执地归结到在这个单位不适应这个理由上。
对我而言,适应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这个单位已经近4年了,我还是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说给朋友听,他们只觉得很惊讶,4年了,你还不适应?看来是你的问题了。
为什么是我的问题?我开始观察和思考周围的同事。
有个姐姐,在基层工作多年,也是个班子成员了,泼辣、健谈、善于协调、处事得当,都是她的标签,但到市里挂职时,她和我讲“我习惯了原来的状态,不适应这里的环境”。
有个同龄的年轻科长,经过重重选拔,到乡镇去担任主要领导,到任的一年时间,他到处和人讲“适应不来啊,明年我得离开这里”。
一个毕业就跟着我的小姑娘,在我调离那个单位后,她被安排到材料岗位,每次见我都要讲“姐,我适应不了写材料这个工作”。
我想,“不适应”真的不仅仅是我的问题。凡是遇到不愿意面对变化、不愿意融入环境、不愿意承认失败和无能的情况,我们都可以一句“我不适应”一言代之。
9月1日,各种媒体平台将话题聚焦到孩子身上,开学第一天适应吗?入园第一天,你适应吗?
上小学第一天,你适应吗?初三、高三的节奏,你适应吗?离开父母步入大学,你适应吗?
当我们离开学校,结束第一天工作后,想必家人们会关切地问“怎么样,上班第一天适应吗?”
当我们结了婚,结束婚假回到单位,想必同事们都会追着问“怎么样,结了婚适应吗?”
当我们当了父母,手忙脚乱之余,恐怕还得应付亲戚朋友的关心“怎么样,家里多了一个人,适应过来了吗?”我很想反问一句,你们适应吗?
“双减”政策之后,有的家长开始焦虑,孩子的学业靠谁,我们适应不了没有课后辅导的;有的家长开始忙乱,所有学科课程全部调到周中,长期以来我们已经适应了的生活节奏了被全部打乱了;有的家长开始抱怨,小学一二年级不考试了、高年级成绩也不向家长透露,我的孩子以后怎么去适应考试?怎么在考试竞争中不被淘汰?不适应新政策,停业继续经营的辅导机构,每条街都能看到那么几家,被辞退的工作人员的怨言在网上也此起彼伏。
去年以来,我们在主流媒体听的最多的话题里面,估计这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算是极有分量的了,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切实感受到,不仅真真切切影响到我们生产、生活、学习方方面面,对整个国家而言,宏观政策制定、“十四五”规划实施无一不能不去适应种种新的形势、新的变化。
适应,真的不是一件小事。从出生开始,它就在我们的生命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它影响着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又渗透到每一个角角落落。它可以代表着一件事情、一个阶段的起点,也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终结。
识时务者为俊杰,未先几者非明哲。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不愿意去适应,总处于被动适应之中,甚至拒绝去适应?(在这里,我们不谈抵制负面的形势和环境这个层面。)我想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吧。
其一,对预判的缺失。无论是未能及时捕获到周围变化的信息,还是对已知变化的轻视、漠视,都难以形成高效及时精准的信息整合。信息是决定了我们确定是否去适应、如何去适应的最初一环,这期间出现的问题无疑会被归类到思想上疏忽、意识上回避、心理上拒绝,这些都成为了我们主动适应的第一道障碍。
其二,对把握的失控。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需要去适应,也不管将采取何种方式去适应,更不要管完成这一适应行为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是什么,如果不能保持理性、稳住阵脚,那么将很难发挥出既有知识体系、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最大效能。在这方面,我们表现出来的慌乱、内耗、自负等等也都会成为主动适应的干扰变量。
其三,对未知的恐惧。当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制定了planA或B,对于实施效果,我们是未知的。特别是,我们需要为planA或B的实施付出一定成本之后,它所给予我们的成效能够达到我们的期望变得更为重要,如果实现不了呢?还不如不变吧。机会成本往往会成为我们拍板定调、把握时机的决定因素。(“适应”作为行为的选择和实施的一种过程,必然会有其形成和演变的建构模型,在这里仅仅将自己认为较为突出的因素进行了阐述。)无论影响“适应”的因素有多少,他们是什么,但归根究底每一次“适应”,都是由“变”引发的。所以,适应本身无非就是于变化之中去寻找一个平衡点,是完成一个我们所期盼的、向有利方向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的行为过程。如果这一过程成功了,往大了就会被称作改革的先驱者、时代弄潮儿,往小了也能落得一个人生赢家的美誉。然而,不成功的例子往往更多,也必将成为下一波适应的“教训”。当然,检验是否成功的标准也因着形势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一次的适应也未必代表着今后的持续性适应。
既然知道适应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么我们实在没有必要为这件事情的发生而去困顿纠结,也没有必要对无法适应而感到羞愧自责,更没有必要因为一次的适应就去自喜溢满。工作也好,人生也罢,本就是一件漫长的事情。而处在时间中的事物,最基本的特征不就是变化吗?这样看来,我们与其到处叫嚷着、逼迫自己去适应眼前的变化,不如把自己放在无穷的变化中,去适应“适应变化”这件事情,不断调整自己与变化的平衡点,深刻思考我究竟应该是怎样一个“我”,而我又该如何保持这样一个“我”,我的最终目标是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我”呢?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我把这理解为“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