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朱光潜

“这样一个瘦干巴老头,一点儿也不美,根本不配美学家的称号”。有人这样说朱光潜

朱光潜是谁?

不知道朱光潜是谁不重要

只要能够俯身嗅闻到草的清香

只要能够低头聆听一朵花的低语

只要能在风尘仆仆的旅途中欣赏沿途美景

只要给凡琐蒙尘的心灵开一扇窗

让阳光照进来,把鸟语花香请进来

只要——“像草木鱼虫”一样生活着

朱光潜这个“不美的老头”,就会对你拈花微笑

因为,你没有辜负了他

一辈子的殷殷叮嘱“慢慢走,欣赏啊!”


对于中国的美学研究

朱光潜至今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一生留下 700多万字作品

因翻译黑格尔的《美学》蜚声海内外

现在大学的课堂,还在使用他编的教材《文艺心理学》

他执教60年,将美的种子,遍播人间。

1.

1897年9月19日,朱熹第26世孙出生。

祖父为他取名朱光潜,

“潜”,意为深藏。字孟实。

书香世家,良好的教育和安徽桐城美丽的风景

滋养了他的才情

他不但颜白如玉,英俊潇洒

还是个妥妥的学霸,只读了一年小学,

就直接升了初中。别人还在学造句子,

他就写得一手好文章。


朱光潜人美

也有心灵的“精神之美”。

朱光潜25岁在香港大学毕业后,

留学英国、法国。

他最初研究哲学,后转至美学。

当时指导老师史密斯教授竭力反对

他告诫朱光潜说“美学是一个泥潭,玄得很”

朱光潜认真思考后,决定迎难而上

他为此立下座佑铭“走扺抗力最大的路”。

2、

1966年,朱光潜因为其美学思想被批斗

有人指着朱光潜的鼻子:“这样一个瘦干巴老头

一点儿也不美,根本不配美学家的称号”

朱光潜白天在台上挨批斗

晚上被关进牛棚,睡在水泥地上

这位七十岁的老人差点瘫痪

为了锻炼身体

他在牛棚角落里打太极拳

不是怕死,因为还没译完黑格尔的《美学》


黑格尔是德国人,德国盛产哲学家,美学源远流长

黑格尔又是德国最伟大的美学家

其作品艰深宏大,晦涩难懂

为了翻译原本,朱光潜自学了德语

1958年第一卷《美学》译完

1966年第二卷刚刚译完,

译稿被抄,朱光潜心痛不已。

后来,朱光潜一边打扫卫生

一边“劳动改造”,做翻译工作

竟然在废纸堆中发现了自己的文稿。

七十岁的他,像孩子一样喜极而泣

他不敢当时取回,就怀着忐忑的心情

向当时监管人员马士沂报告

马士沂立即取回文稿交给朱光潜。

为了掩人耳目,

马士沂对他说“好好批批这里面的问题”。

朱光潜才得以继续翻译

为了保障安全

马士沂特地给他找了一个套间

自己坐在外面时刻“监督”。

为防止别人认出来,朱光潜把字写得又小又密

许多地方经过反复修改,难以辩认

马士沂又找来一位女士帮助抄写

朱光潜付不起报酬

这位女士也分文不取

就这样,三大卷、110万字的《美学》

诞生在朱光潜的“牛棚里”。

3.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连饭也吃不饱

这么不要命的研究美学有什么用

一曲高山流水,还不如一碗青菜豆腐

朱光潜因此被批斗

家人劝他停止研究

他说:“我不做,就没有人做了”

他还给青年人写了十二封信

像一个满怀善意的邻家老人

以少年的心性与你探讨人生

怎样生活,怎样读书,怎样欣赏美。


朱光潜就像那位大唐的高僧

一手举灯,一手执帚

殷勤地扫去人们心底的尘埃

让许多无技可依的灵魂

有了栖息之地。

4.

打开朱光潜的作品

他文字的美,无与伦比

“我们钟情、痛饮,

在地面来去匆匆,像一群受惊的羊”。

“我看最卑微的野花都有意义

但在眼泪无法企及的地方深藏”。

“经历过不美的岁月,

置一个聆听的位置,听内心的声音,让自己醒来”。


他的文字,美且真。

柴静读朱光潜译的《歌德谈话录》

她说“没有一个字不直白,但像饱熟不坠的果子,重得很。”

“我只是有勇气把真实的想法写出来”


朱光潜不但创造了美的文字,

也创造着美的生活

有一年深秋,朱光潜的学生去看他

看见院子里积了厚厚的落叶

就拿起扫帚,要帮他扫

他赶紧阻止“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里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比读许多秋天的意境的诗更为生动、深刻。”


在70年代北大的校园里

学生们走在小径上

突然面前会伸出一枝花来

被吓到的学生

才看见花木掩映的青石板上

坐着一个瘦弱的老人,

他正颤巍巍地伸出手

给孩子们送一枝盛开的花。

他们不知道,这个老人

就是他们美学课本的编者—朱光潜


朱光潜在北京居住时

喜欢去后门大街,

他说后门大街上尽是贩夫走卒,

没有人嫌你怪相,

你可以彻底地“随便”。

他花四块钱买一部明初拓本《史晨碑》

花几毛钱买一个瓷瓶,一只香炉

自由自在地沉没在贤愚一体,皂白不分的人群中。

将美的情趣归于日常

“像花鸟鱼虫一样生活”

这是朱光潜返璞归真的“本色美”。

他是一个内心有“天光云影”的人。

5.

对于朱光潜的生活

美的情趣只是锦上添花

在那个年代的他,就有幸遇见了爱情

学业、事业、恋爱,样样堪称完美

实在让他的朋友们羡慕不已

其实,朱光潜的爱情并不顺遂

早在他20岁那年,

就奉命与未曾谋面的陈氏女子结婚

婚后两人并不幸福

1923年,朱光潜在香港大学毕业后,去上海一中学教书

遇见四川姑娘奚今吾

两人接触日深,渐生情愫

然朱光潜已有家室,便纵有千般爱意,也只能将这份情深埋心底

1925年夏,朱光潜接到去英国留学通知

他特地拍照赠奚今吾

并题笔写下“乙旦夏将有英伦之游,造像赠今吾,以为永念,光潜”。

重洋远渡,再见似遥遥无期

然而,人生却偏要峰回路转

三年之后,朱光潜与奚今吾

竟然在巴黎街头再次相遇

两人一起在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

朱光潜和前妻协议离婚

自兹牵手奚今吾,相濡以沫60年

6.

朱光潜喜饮酒,却一生从未醉过

他在四川大学教书时

叶圣陶来看他

这天恰是朱光潜生日

他又邀来另外两个朋友,

兴致勃勃地开了一瓶

珍藏了多年的法国白兰地

几人都善饮,区区一瓶酒

只供浅斟低酌。

又有一次,丰子恺来四川举办画展。

朱光潜请儒学大师马一浮同观,他设宴款待。

老友相见,朱光潜尽欢而不醉。

重情却不恣肆

能把握,不颓废。

这种节制的理性之美。

是最最难得的品性。

7.

朱光潜在浙江春晖中学教书时,

学生们上体育课

老师带领学生喊口号

一个学生声音盖过了老师

体育老师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尊重

要求校方开除这个学生,

朱光潜和另一名教师强烈反对。

经过一番交涉未果。

朱光潜和这位老师愤而辞职。

许多学生苦留不住,也跟着老师离开。

有的学生生活困苦,

朱光潜永远为学生敞开家门

吃饭赠银是常有的事。


他的学生齐邦媛回忆,

“1945年,战争仍在继续

朱先生讲解外国诗歌《玛格丽特的悲苦》,

当朱先生念道“天上的鸟儿有翅膀,

链紧我们的是大地和海洋”,

他说起中国也有相似的“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竟然有哽咽之声

念到最后两行“若有人为我叹息,

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

泪便流了下来,他摘下眼镜

疾步走出了教室”。


在国民政府去台湾的人员名单中

朱光潜排第三名

但他毅然留了下来

这样的朱光潜,自有文人风骨。

他人格的美,归根是出自于“家国情怀”。

8.

朱光潜执教60年,业余笔耕不辍

1984年夏,终因疲劳过度,患了脑血栓。

在他去世的前几天,

竟然趁身边没人,艰难地爬到楼梯上,他要去楼上书房,修改未完成的书稿。


“此身、此时、此地”

是朱光潜终其一生,

都在践行着的座佑铭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

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

他生病时,有学生去看他

他写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朱光潜一生致力于美的事业,直到生命终止。

他说“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

朱光潜也拥有这种纯粹的美。

这种专注,来自对社会的责任感。


就像朱光潜的回答“我是看上去不美,是因为我把美贡献给了社会,有人看上去好像美,是因为他占有了社会的美”。


他的一生,便是对美最好的诠释


“既便最绝望的诗中,也似有强韧的生命力,人生没有绝路,任何情况之下,弦歌不辍是我活着的最大依靠”

“美本身极为柔弱

却难以征服”。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美朱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