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上课前,和朋友去了一趟IKEA。虽然在这个城市生活已有5个月,但我只去过市中心两次,一次和朋友喝咖啡,一次吃晚饭。其实市中心离我住的Hall步行只需30分钟。朋友知道我很少出门,一路上给我介绍沿途的商场和店铺,还带着我在IKEA逛了一圈。不出所料,我们上课迟到了。在IKEA的床品展区,我看到一个体重秤,就对朋友说,自己近半年都没称过体重。朋友瞅了我一眼,轻描淡写地说到,“You don’t need to. You’ve literally lost a lot of weight. And you’ve lost your thought, too.” (不用称,你一直在瘦,而且你也越来越迷失在自己的思绪里。)朋友在吐槽我太宅。
坐上去学校的公车,我问朋友,“We’ve been here for almost half a year. What do you see yourself here in this city? I know it’s impossible to become an insider, but I don’t think you’re an outsider.”(我们在南安普顿生活快半年了,你觉得自己在这个城市的角色是什么?我知道完全融入是不可能的,但你并不是一个局外人。)朋友解释,“Yeah, I think I’m kind of in the middle. I don’t see myself as a local person, but I see myself living in this city. I don’t know if it makes sense to you.”(我觉得自己处在一个中间的位置吧。我不会把自己当作本地人,但是我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我不知道这样说你是否能理解。)我说,“You’re kind of creating a third space for yourself, being both an insider-and-outsider.”(你给自己创造了一个“第三空间”,处在局内人和局外人的中间。)朋友点头。我笑,“You’re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你做到了把理论付诸实践。)
我和朋友都在上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中介文化交际)。那天迟到的正是那一门课。
说来巧合,我读本科的时候,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是必修课。读研的时候,开始接触到一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中介文化交际)的课程。现在读博,文化交际理论已经进化到最新版本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超文化交际)。不知道是因为文化交际理论越来越抽象,还是我从初级版本的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就没学懂,culture(文化)于我越来越像是某种无法参透的禅机。
看出我的困惑,朋友告诫我,“You can’t always isolate yourself from the outside world. Try to LIVE here. We’ve got at least four more years here. Things won’t be right if you just see yourself as an outsider.”(不要总把自己“包”起来。你得在这个城市生活。我们还得在这里待至少四年。如果你总把自己当作局外人,生活很难真的好起来。)
以前的更文里,我有写过,在国内的时候我习惯把自己当作一个observer(观察者),和生活、人、事保持一定的距离。现在,这个角色出现了问题。在国内,因为在自己熟悉的和熟悉自己的环境里,我可以自然地融进那个“背景”里,不让人察觉。但现在“我”没办法融进这个“背景”,虽不至于突兀,但很显然并不是它的一部分。因为无法融入“背景”,我以观察者的姿态去面对这个城市的时候,就显得过分漠然,变成了加缪笔下的“局外人”。
或许,这也是我一直无法真正理解“文化”的原因。“文化”需要深入其中去体悟,而我总站在旁观者的位置观察。
那天下午下课后,我从校区旁的小道走进了common park。周中的公园人比较少,湛蓝的天空、微微刺眼的阳光、微风、草地和闲散的脚步让人很放松。快走出公园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个中年男子,在经过我身边的时候,男子骂了脏话“F*masks!”(该死的口罩。)语调不大,不至于惊扰其他人,但足以让我听清。之后他快步走开了。
震惊之后,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在校外的时候朋友有意无意向我多次提起,“You don’t have to wear masks. People don’t wear them anymore.”(你没必要再戴口罩了,大家都不戴了。)(P.S.朋友所说的“大家”并不包括大多数中国留学生。)
当然,中年男子属于极少数,但他的行为再次让我想到了outsider的问题。很长时间以来,即使在英国政府明令要求戴口罩的时候,公园里也基本没人戴口罩。而且,很多人,尤其是当地人,很喜欢在公园里散步、遛狗、遛娃。所以,common park是非常本土化的地方。它也秉承了英国的包容度,对所有人开放。但英语里有一句谚语,“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虽然中年男子的行为属非典型,但我觉得他的暴怒不止于对戴口罩的反感,也有对“不懂规矩的外来者”不满。
当然,这只不过是我的猜测,“人心隔肚皮”,更何况我们之间还隔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以,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上,不懂“文化”的局外人。何解?知识变“现”(P.S.“现实”非“现金”),创建能保护自己的第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