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大脑――《学习心理学》读书笔记之一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或者说主要是学习的场所(现在的学校里学习以外的乱七八糟的的事实在太多),学校里有老师在教育,学生在学习。可是你要去问一个老师什么是学习,人为什么能够学习?人是怎样学习的?人在学习中会经历怎样的变化?我敢保证除了在大学里研究教育和心理学的几个专业的教师能回答以外,大多数老师恐怕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当然也给不出答案。大多数老师也许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状态:学生坐在教室里,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记笔记,然后学生下去做练习,老师批改,然后再讲习题,就这样就叫学习了,就这样学习的过程就完成了。可是学习就真的这么简单吗?为什么同样是坐在一个教室里,同样经历了上面所描述的叫做学习的过程,有的学生能够学会老师讲授的内容而有些同学则一无所获呢?

看来要想找出上面问题的答案,需要深入的研究一下关于学习的理论,并结合当下的现实做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才能解开以上谜团。阅读这本《学习心理学》的初衷正在于此。

首先定义什么是学习,不同的心理学家给学习下过不同的定义,综合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对学习有以下的理解:学习就是经验所带来的心理表征或联结的长期变化。这个概念有以下三点:一、学习是一种长期变化;二、学习涉及到心理表征或联结;三、学习是有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引起的变化。

通俗的讲,学习就是学习者经历了直接或者间接经验,在大脑中形成特定的表征或者联结,从而形成行为上的长期变化。

由此可见,学习绝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学生坐在教室里经历了那些过程后自然而然的发生的,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中的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大脑是如何在学习中起作用的。

借助于现代脑成像技术,脑科学家已经对人的大脑的研究相当深入。现代人大概都已经知道,大脑是人类学习的生理基础。那么大脑有着怎样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怎样影响人的学习的呢,或者说,人经历的学习以后这些结构有没有变化,有着怎样的变化呢,这些变化会不会反过来影响学习呢?

从生理的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的行为,可以说,人的行为动作的产生就是依靠大脑的指挥功能,借助于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指挥者身体的各个部位完成一些动作。人类的大脑中有数以万亿计个细胞—神经细胞,而这些细胞在形成和生长的过程中似乎是自动的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有时候他们之间也有一种协作功能。这些神经细胞组成神经元,他们之间通过树突和轴突建立联系(树突和轴突一起被称为突触),树突和轴突之间是一些化学物质。

其实人类大脑中细胞的数量在一个婴儿刚出生后不久就已经基本完成了,(这说明胎儿期的营养十分重要,所以孕妈妈们请注意,婴儿受孕后的三个月是胎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营养一定要充足,孕妈妈们可以研究一样胎儿期的营养食谱,不要让自己的宝宝还没出生就已经输在了大脑形成的起跑线上哦),然而,这并不是说一个人的大脑到此时已经不再变化,而相反的是,随着婴幼儿的生长,他的大脑在不停的发生变化,有的变化还可以持续人的一生。但是这些变化不在大脑神经细胞的数量上,而在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上,正是这种连接才是人的后天学习成为了可能,也正是从这种连接的意义上说,大脑才成为人学习的生理基础。

稍微关注一下婴儿成长的父母和老师都会知道,人的成长有一定的关键期,比如婴儿的听觉和视觉形成都有一定的关键期,这是因为到了一些特定的时候,比如婴儿在三个月的时候,婴儿大脑中的听觉部分神经细胞突触之间的联结已经迅速增加。这个例子意在说明,人的大脑中神经细胞在数量上完成以后,如果在人的一生中还在变化的话,在方式上主要是大脑神经元之间建立不同的联结,在你学习的过程所引起的变化正是这些联结的变化,你学习的内容不同,这些联结也就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经过学习可以成为不同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大脑中的神经元所建立起来的这种联结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一开始他们有着各种联结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你选择了特定的学习内容,他们就建立了相应的联结,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别的各种联结方式的放弃。这跟人做出选择是一样,你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意味着你对别的生活方式的放弃。这是上帝的伟大杰作,人类无能为力。现实中我们会看到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婴儿会学会不同的发音,这就意味着婴儿的大脑中建立了一种母语的联结,而相应的就舍弃的建立其他语言作为母语,尽管人类可以学习第二、甚至第三第四种语言。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在语言方面一种联结一旦建立,就完全丧失了别的联结的可能性。而是说这种联结方式成了语言的方面的主要方式。这里就要说一下,在现实中,到底在婴幼儿时期要不要教孩子第二种语言,我的意见是,在孩子差不多能够用一种语言熟练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之后,尽量早的让孩子接触另一种语言,因为大脑神经元在语言方面建立联结的方式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退的。我想大概在三岁以后就可以让孩子学习第二种语言了,有些家长担心这会不会引起孩子语言发展的混乱,母语没学好,第二种语言也没学好,我想说的是,不但不会混乱还会相互促进。因为语言是相通饿。不要小看幼儿的语言天赋。这是上帝的杰作,遵循“用进废退”原则。

科学家对人类大脑的研究还表明,尽管人的发展的早期阶段是学习的最佳时期,也就是青少年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神经元建立联结的最好时期,但是有些联结是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建立,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几年提倡人要终身学习。比如,尽管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记忆能力在下降,但语言逻辑能力,运算能力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作家年龄越大写出来的东西越有魅力、越有深度。所以不要相信什么,人过四十不学艺,人的大脑一生都在发生变化,比越是用它,它的生命力就会越强。而不是相反。所以长寿的人,一般都是在不停的思考和学习的人。说的难听一点就是不学习,死的快。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是在大脑中建立了神经元之间特定的联结,这种联结长期固定下来会直接影响你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而这种影响的形成过程就是学习,这种影响结果的产生就是学习的结果。

现在我们就可以回答本位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了,问什么同样是坐在一个教室里,同样是经历了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一个学习过程,学习者的成绩却不一样呢?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是从大脑发生变化的角度来看,就是说经历了上面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者的大脑中建立的联结程度和方式不一样。有的清晰,有的混乱,有的程度深,有的程度浅。

基于这一点,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深刻的准确的清晰的联结并将这种联结固定下来,形成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每一个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与大脑――《学习心理学》读书笔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