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李耳的悲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老子》这一章经常被大家看作是反对儒墨两家的经典代表。如果你只看到了这个,那你只在第一层;而如果你觉得这一章在论述老子眼中的仁、义、礼,那你只是在第二层;如果你认为老子在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德,那你在珠穆朗玛峰。

由于年代久远,现在我们能找到《老子》原文的地方总会提供注释和译文,如果你有心把它们一对比,还会发现每个地方给的翻译都不尽相同。其实根本原因在于“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古至今都有人在给这本书做注解,每个人都在输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到了现在,不同的地方引用不同版本的注解,就造成了今天这个局面。所以古人才会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你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对某个版本偏听偏信,那只会闹出“古人岂欺我哉?”的笑话来。不过在这里我还是要输出我自己的翻译了。在这里我需要说明一下:我在翻译的时候没有遵从原文,一切以你们能理解为准,所以不要拿我的翻译来对照原文,否则就是入歧途了。

有德行的人不认为自己有德,所以才是真正的有德;没德行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丧失德行,所以他反倒没有德行。有德行的人不彰显他的德行,周围人也不知道他有德行;没德行的人到处彰显他的德行,巴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追求仁的人不彰显他的仁,但是所有人都能感受他的仁。追求义的人到处行侠仗义,让所有人都知道他讲义气。追求礼的人到处宣扬他那一套,却没有人响应他。于是他挽起袖管,生拉硬拽地强迫别人按照他的规矩来。所以说,失去了道才会讲德,失去了德才会讲仁,失去了仁才会讲义,失去了义才会讲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淡薄,是混乱的罪魁祸首。所谓有远见的人,不过只知道“道”的皮毛,而且是愚昧的罪魁祸首。因此大丈夫应该立身敦厚,不能居于浅薄,追求朴实,不能追求表面的繁华。所以应该舍弃浅薄与表面的繁华,而去追求敦厚和朴实。

本章是《老子·德篇》的第一章。在这一章里,老子把德分成了两类:上德和下德。两者的界限也很清晰:上德无为,下德有为。“上仁”、“上义”、“上礼”都是下德,不过“上仁”无以为,是下德中的上流;“上义”有以为,是下德中的中流;“上礼”没有人响应,是下德中的下流。

我记得罗翔老师说过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人老是标榜自己遵纪守法,那么他大概率是个人渣。放到这里虽然有些不合适,但总有些相似。“如果一个人老是标榜自己有道德,那么他大概率是个伪君子。”如果把本章的第一句如此翻译,我想大概率就会引起大家的共鸣了吧?

然后老子为何又要批判仁、义、礼呢?这其实需要结合整本书要表达的思想来看。我在《先导篇》里说过,老子所处的时代是人心不古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在老子看来,当今社会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现在的人离“道”太远了,违背了自然规律自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所谓的仁义礼,不过是人类社会一步步道德沦丧所导致的结果。本来人类社会是不需要任何规矩的,自然规律就是规矩,只要按部就班地顺从自然规律(也就是“道”)做事,哪还需要什么规矩?结果就是因为人类的劣根性(具体是什么劣根性,后文会讲到),导致道德一点点沦丧,以至于需要通过“礼”这种离经叛道的东西来定规矩、来强制实施。所以为何老子会说“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就是因为“礼”离“道”太远了。所以总结下来,老子在变相批判了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周文王姬旦(周礼就是他发明的,也是孔子追求的乌托邦)和他们的主张外,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道德。以前“道”、“德”是两个概念,《老子》有原文: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现在“道德”成为一个词语,专门用来描述“德”。最后一句说出了老子认为君子该有的品格: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其实整篇看下来,当今社会不也是如此?

在老子之后的约二百年后,商鞅带着他的法家思想横空出世。法家继承了部分的道家思想(真讽刺啊),并突出了严刑峻法相关的内容,其强制实施的力度比“礼”更甚。两千年后,法家思想在当今备受推崇,一时间,“依法治国”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从百姓之间的纠纷,到网上热议的某某事件,我们总能听见某个人或某些人评论道:“依据《xxx法》,你这是违法(犯罪)行为!我相信法律是公平公正的!准备接受法律的制裁吧!”

每每看见这些评论的时候,我就总是在想,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对他人的审判从“你这是不道德的!”就能产生震慑,到“你这是违法的!”才能产生震慑,甚至有些人在法律面前还能有恃无恐?而某些人,似乎眼里就只剩法律了,完全忽视了道德的存在,真的就成了罗翔老师嘴里的“人渣”。

孔子的“礼”是多方面的。伦理、礼仪,都是“礼”的组成部分。可是我们从上世纪到现在,“礼”都已经从大家的嘴里慢慢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条条法律。碰到行业乱象,大家张口就来:行业规范、国家标准、加强监管、政府立法……曾几何时,我们失去了道德,失去了仁义,甚至失去了礼?明明道德就是最高约束啊!

恐怕今天我可以给这一章再加两句话了。第一句:上法为之,而莫敢不从也。第二句:失礼而后法。

谁能预料到,千百年后,人类连法律都无法约束的时候,又该有什么东西去约束呢?人心不古,自古有之。所谓人类,不过是一步步倒退着走向衰亡罢。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三十八章·李耳的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