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五十一」圣人无常心》

图片发自App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 至道学宫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解读。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道不为而成,天下无事而取。这是前面两章所讲的道理。道无为,万物自成;圣人无事,百姓自安其事。

        在道家思想里,心只是物的映像。一事一物,而生一心一意。在《黄帝阴符经》一书里面,就提到了心与物之辨:“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关于道家思想里的心物之辨,这就说的很具体了。

        圣人执大象,事无事,无身无己。所以,对于圣人来说,那就是无事无物,而生无心无意。这就是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道以万物之成为己成;圣人以百姓之事为己事。故而,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己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道德经》里,所有的善字,都不是指流俗的人伦意义上的善良之意。而是指,德行合乎道,为善,背离道,为不善。

      百姓的德行,合乎道的,圣人以道佐之。百姓的德行,不合乎道的,圣人亦以道佐之。这才是圣人之德,真正合乎了大道。此谓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经》里,所有的信字,也都不是指流俗的品格意义上的诚信。而是指表述、表达等等之意。“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些章句里的信字,意义是一致的,都不是指诚信,而是指表述、表达、体现、呈现、彰显之意。

        德行合乎道,为善,违背道,为不善。对于善者,道德是对他彰显的,此谓信者。对于不善者,道德对他而言,是被遮蔽不可见的,此谓不信者。

        而不管百姓是否自我遮蔽于大道,圣人都会无差别的对待他们,以道生之养之。百姓自我遮蔽于大道,但是大道却从不会遮蔽于百姓。这就是德信,道真实不虚,并不会因为人们见或者不见道,它就会消失。

        圣人之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惵惵(dié),本意是指恐惧的样子。这里指的是,圣人对百姓,就像母亲对孩子那样,提着心的关心样子。注,本意是灌,这里是注入的意思。

        圣人本身,已经无身无己,亦无常心。而圣人要治理天下,那么他的心,就会因天下而生。浑其心,是说,天下万物,皆如大水一样从圣人心里涌流而过。

        浑浊,浑和浊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浑,水像大军一样的涌流而来,这是指水不再静了,很多东西,都随着水流而泛起。浊,水里面有杂质,浑了之后,水和杂质相混合,水不再清了。浑是不再静了,浊是不再清了。

        这支像大军一样,涌流进圣人之心的,便是天下百姓。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圣人生天下之心,是因为他的眼里看到了天下苍生,他的耳朵里,听到了天下疾苦。

        道衣养万物,如同万物是他的孩子一样。圣人衣养天下百姓,也是如此,在他心里,百姓都是他的孩子。


道德经丨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之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至道学宫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QxNjgxNw==&mid=401286387&idx=1&sn=9e1202bb90b34becd27b71f269dbe7ea&scene=19&ascene=7&devicetype=android-25&version=26060734&nettype=3gnet&abtest_cookie=BAABAAoACwASABMABAAklx4AWZkeAGKZHgBsmR4AAAA%3D&lang=zh_CN&pass_ticket=jukryhom74TD7%2FctTULAH2twUoMhRWq%2F3bRjA8HAf%2FI%3D&wx_header=1

你可能感兴趣的:(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五十一」圣人无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