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夜心
今天在网页上浏览图书时,忽然看到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虽然小说版、电影版、剧场版的都看过,可每次看到这个名字还是会和第一次一样被它吸引和打动。于是,忍不住又点击了几个小章节。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遇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感受和想法截然不同。
【内容简介】
一个男子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这个男人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十八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还是个孩子,之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
小说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第一次看这本小说时的我,还是个处在青春期的小女孩,对于小说没有很透彻的了解,对于其中的细节现在已经有些模糊,那时的我仅仅把它当作一个暗恋的故事,用阅读琼瑶式爱情故事的方式。认为就和我们身边无数的暗恋某一个人的故事是一样的,美好且懵懂,但也大多是没有结局的。这故事的结局会随着女孩去往维也纳也就结束了。
但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女主人公毅然决然的离开了维也纳,回到了作家所在的城市。还记得书里是这样写的:
“你的窗户亮着灯,我的整个心灵发出了动听的声音。这座城市,这座曾经如此陌生、如此毫无意义地在我四周喧嚣嘈杂的城市,现在才有了生气 我现在重新复活,因为我感觉到你就在近旁,你,我那永恒的梦。”
这段文字连同书中很多精彩的语录,被我摘抄在了笔记本里,在我往后的很多文章中多次的被引用到。
我想,“因为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这就是最好的体现。
女孩在他的城市默默的守候着,等待在他目光所及之地,终于,他注意到了她,带着好奇和探索的姿态,可唯独没有如女孩期许的那样认出她来。
可即使是这样,他对她的注意还是让女孩惊喜不已,那没有被认出来的失落抵不过他一个温柔的眼神和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邀约。就这样,他们相处了一个晚上,而这个晚上,被女孩认为是上帝的恩赐。故事的后续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男人离开了。
当时的我认为,这就是个痴情女负心汉的故事。对于女人的遭遇有着深深的同情,可也会会责备女主人公为何如此懦弱和卑微!会谴责那个风流倜傥的作家,质问他为何会用如此温柔缱绻的目光对待每一个女人却又转身忘记!
我想,也许是因为太爱了吧,从十三岁起见到的第一眼起,甚至在还不知道对方是谁时,就已经深深的爱上了,无可自拔!
电影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在我阅读小说后的同年,徐静蕾将同名小说改编成电影,并出演女主角,在当年这部影片获得了不少的好评和奖项。可我却是在三年后,才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看到。
影片带给了我不同于小说的感受,甚至对于人物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以至于在后来的很多年里,它都出现在我心目中十佳文艺片的榜单中。
很多人在评价影片时,都认为徐静蕾对这个剧本中爱的诠释,成了东方式的暗恋。可是,相比较美国版本的,我更喜欢徐静蕾从女性视觉和角度去诠释的整个故事,更贴近原著,也更加注重细节的描写。
影片的画面极具质感,徐静蕾的展现也将人物刻画得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有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画面,徐静蕾清晨从屋子里出来,与老管家相遇,一句“你好啊,小姐”,让人感叹。女人把徐先生给她的钱递给了老管家,转身离开,眼中无泪,可连背影都充满了绝望。
那是她第三次从那间屋子离开。
第一次是住在隔壁涉世未深的少女借帮管家晒被进入他的房间。
当时的电影原生台词的那一段让人印象深刻
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一头栽进我的命运里,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第二次是在六年后,当女孩与同学游街的时与男人再次相遇。女学生清秀的面庞和青春的气息吸引了男人,女孩终于没能拒绝那个暧昧的邀约,他们在这里,共度了浪漫之夜。
男人送了她一枝白玫瑰找借口离开了,而她孕育了属于他们的孩子。八年后,为了孩子,她出没欢场。如同飞蛾扑火扑向她的爱情。她每年在男人生日这一天送上一束白玫瑰,可男人始终没有想起来她是谁。
第三次,是在一个舞会上,女人又一次落入了男人的怀抱,而男人依然没有认出她,她用成年女人的方式与男人再次纠缠在了一起。
对于男人而言,这是一场露水情缘,而对于女人而言,却是一生都无法忘却的爱。
剧场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019年,而立之年的我,在北京看了孟京辉戏剧版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读过原著,看过电影后,剧场独角戏的诠释手法,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抽象的舞台空间 ,丰富的音乐运用 ,印象画派式的灯光,偏执、纯粹、热烈奔放的人物 ,有点荒诞的后现代风格,与我在书中和电影中所感受到的截然不同。
整场演出只有一个演员,那就是「陌生女人」黄湘丽。倾斜的舞台,一张凌乱的床、一间能切能煮的厨房、一把椅子和一把吉他就是全部的布景。两个小时,一个人独自站在舞台上。
女主人公与爱人三次温存之后现场三次做饭时空气中漂浮着的橄榄油的香气,舞台上女主角一层层褪下的内裤,耳膜里震荡着的起伏不断的呻吟声,戏剧最后女主人公倒在血泊中,那满地的鲜红......听觉、味觉、视觉的全方位真实的刺激。这也许就是舞台剧的魅力,从不同感官上刺激你的神经!
走出剧场,我的心依然不能平静,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一个女人到底能有多么爱一个男人,一个人为了爱到底能有多么疯狂!原来真的可以有这样的爱情:
我爱你,与你无关!
在黄湘丽的演绎中,没有哭泣,没有煽情,没有照本宣科的单调,而是嬉笑的,摇滚的,癫狂的,让人毛骨悚然的,看得你汗毛倒竖,又忍不住为她难过。
难过于她竟能如此爱一个人
这样的爱,偏执、浓烈、沉默、胆怯、苦痛。从十三岁一直到三十岁,她似乎一生就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豁出去一切爱了他一辈子。她爱得如此偏执而不合理。
在观看孟京辉的戏剧后,我出现了一个在阅读小说,观看电影的时候从没有过的想法:
这个女人应该是恨他的!
“他们大家都宠爱我,都依恋我——只有你不是!只有你不是!我的亲爱的! ”
这些在温驯之下被努力压制住的怨气,这些重复和感叹号里透露出的濒临失控,这些冷笑中发出的感叹,都透着深深的怨恨。
是呀,怎么可能不恨呢?还有什么是比无视更残忍的侮辱。
那个从阅读小说开始就困惑我的问题:为什么直到死亡的那一刻才愿意告诉对方,一直一直的爱着;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默默的爱着、卑微的爱着!!
直至今天,好像有了答案。
也许正如张爱玲所说的:
当你遇到你愿意用生命去爱的那个人时,即使低到尘埃,也是欢喜的。他悄悄绽放一朵柔美的花,是你最好的模样。
这应该就是她选择爱情的样子吧。
年少的时候,不懂女人为什么不能鼓足勇气说出爱意呢?我认真的想了很久,如果在第一次相遇,女人就坦露了心声,男人会如何,欣然的接受这份爱情,还是无视,抑或是相爱后因为生活的琐碎而分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没有任何一种选择可以和这样的暗恋媲美。
人在爱情中往往是受虐的,这种带着痛和丝丝甜蜜幻想的状态,让这份爱情保持着新鲜。因为她永远在期待着W先生有一天能记起她,能让她不再卑微的爱着!可是直至最后,这还是一份只属于一个人的爱情。
正如原著作者说的
“我的一生始终属于你,而对于我的一生,你却从来不曾了解”
这样的爱情是属于一个人的爱情,独自欣赏、独自伤痛,你在我幻想的世界中有任何的可能性。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女人是自私的,她也是强大的,她活在了自己的爱情里。
三个版本相比较,不得不说,孟京辉的戏剧最能打人心,他将爱情赤裸地展现在你眼前,却把思考空间留给你。
关于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思考。
爱情于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