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与信仰

                                                                                                         ——读蒋勋《生活十讲》有感

近来花了半个月时间,阅读了台湾作家蒋勋所讲述的《生活十讲》,是另外两位人物把他原本讲座上的内容做成了书面的形式,成书发行,我们才有机会读到。所谓“生活十讲”,便是有关生活的十个新鲜的话题,都是蒋勋在观察生活时所思所想,深刻剖析了这个社会的风气和人们心灵中的黑与白,从而提出了这十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其中最令我有共鸣的是“新信仰”和“谈物化”这两章中的内容,我截取其中两段文字:

“甚至在选举中,我们偶然看到一个清流人物,但很悲惨的,没有人注意他,没有人在意他的名字。仔细听他谈的东西,不是政见,是一个人最基本要坚持的道德、良心,但那个声音让人觉得好无力……

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个人一定没有机会选上?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太正直了。但正直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吗?问题真的要回到我们自己。社会的物化是不知不觉的,真的是不知不觉的。” ——“谈物化”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节气,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信仰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自己有多贪心、多赖皮、多恐惧。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需要神话,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 ——“新信仰”

蒋勋先生很厉害,直接一针见血,毫不避讳地谈论当心社会的问题,用近乎开导式的口气在告诉我们当今的社会,人们物化的心灵太严重了。原本古代的或是异族的信仰都已经丢失了,留在人心里的就只有钱钱钱。通过一个例子之后紧接一段理论和蒋先生自己的观点,虽然因为是讲座上的内容,有时内容并不是非常严谨,但是还是很能服人。读来让我们认识到了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身边之人。

物化和信仰我觉得是可以放在一起谈论的,我们失去了自身的信仰和追求,肉体没有了灵魂,能去追求的东西大概也就只有那些利益、名利的东西了吧,也就是所谓的“物化”了。虽然我还没有步入社会,但是从自己家里的长辈身上就能看到一个个物化的身影。他们终日奔波劳累,为的是什么?为的是金钱,有了这才能有更好的生活。做一件事情之前的三思已经不是哲学上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是变成了这件事做完之后对我有什么好处,我能因此获利多少?

物化就这么如同微生物一般潜移默化的在我们生活中繁衍生息,不知不觉,整个社会都变成了这幅摸样。从空间上来讲,没有哪里能逃脱得了物化的魔爪,就连本应该说说话、交交心的家里团聚,甚至平日里吃个晚饭谈的内容都是money,父母谈工作上的事情,祖父母谈论老年工资或是菜又涨价……大部分人都深陷其中,当然世界上还不乏有许多清廉之士。在我看来,他们内心有信仰的存在而抑制了物化的进程。

陶渊明写过:“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既然刚才说没有哪里逃脱了物化,那么内心拥有信仰,便是地自偏了。信仰,近乎于人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与自己交心。直面自己现在的问题,让自己清楚地明白自己正在经历什么,然后告诉自己事情的是非对错,物化的我们所追求来的东西其实都是身外之物,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

所以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去让自己拥有信仰,花点时间和自己的内心对话。虽然不能完全避免自己快速物化,但是起码能够稍微放缓一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物化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