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培养

关于学困生的培养,我觉得应该从两个的方面考虑:学习态度,语文基础。

小A同学,语文基础不错,但学习态度极不端正。从课前资料准备来看,资料准备不充分,别的同学已经做了两三个题,而他还在一堆复习资料中没有找出需要的资料;从课堂学习状态来看,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有时提问题,他表现出茫然失措的样子,不知道老师提问的问题,不知道在学案哪个地方;从课堂落实来看,不能及时记下课堂的重点难点,积累本上只言片语,零乱潦草,不按要求整理;从考试情况来看,偶尔几次成绩不错,但是最近两次考试呈现直线下滑的形势;从语文学习的态度上来看,语文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学习语文不能提高成绩,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小A同学总认为自己语文基础好,不学习也能考出好成绩,一直“吃老本”,可是新高考改革以来,高考语文已经发生了变化,吃老本不学习根本不可能考出好成绩。认真学习尚不能保证成绩直线上升,但是不学甚至放弃,那么语文成绩绝对会直线下降,小A同学这几次考试很明显地证明了这个观点。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找寻课堂资料很慢,乱放学习资料,这说明他在学习上没有思路,或者说千头万绪,不能归纳分析知识点,思路混乱,不能形成知识体系。从课堂表现来看,没有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他需要现实教训,几次语文成绩严重下滑,这对他来说也是好事,让他有警省正视反省的机会,老师再对其督促指导,指出其症结所在。对于这类学生的教育,要抓住恰当时机,在其成绩下滑,自身警省时,老师再旁敲侧击,教育谈话效果会有显著提升。

学生小B,语文基础薄弱,但是学习态度很端正。早读时间,努力完成早读安排;课前准备时间,把上课语文资料整理地井井有条;课堂时间,紧跟老师思路,及时记录整理;课下完成布置的作业之外,还主动做语文题。可是语文成绩没有提高,学生小B觉得自己的付出跟收入不成正比,很迷惑茫迷然。针对此种问题,我觉得应该从语文学科本身对其分析:分析失分原因,是理解概念不到位,是答题步骤不规范,是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还是答题步骤不正确等等,要从语文学科知识上给他解决迷惑。

有一次他说“结合题目答案,就明白了文本内容思想,明白解题思考角度”。我说大部分同学都是这样认为的,由结果归溯原因很简单,由答案推知文章主旨简单,因为结果是固定的;若文章内容主旨不清楚,由未知推知未知,当然困难重重。先要自己做题,再结合答案分析,这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如若先看答案,再看文章,那么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可是思维能力却没得到训练,语文概括分析归纳能力也没有提升。小A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

面对学生的疑惑,就是要依靠专业知识进行指导。教学能力也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反思得到的。教学相长,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无形之中鞭策老师研究这些问题,从而更好的为学生解决问题,这就是教师“教”和“学”的统一。

这就是我对学困生培养的两点看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困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