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56年的坚持证明人的一生可以做多少事?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人人都感到时间的匮乏。                                                                 

没有时间去参加朋友聚会;没有时间给父母打电话;甚至没有时间静静的坐在阳光下发呆,放空自己......年信誓旦旦制定的目标:阅读多少本书籍,去哪里旅游,学习PS,学油画,学跳舞,去健身房练马甲线......,规划的很多,但实现的没有多少。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在反思自己对时间的规划安排。感觉又一年在荒废中过去了。直到无意中看到了一本书,颠覆了我对时间管理的认知。这本书就是今天要介绍的《奇特的一生》,作者是故事主人公的好友。故事的主人公是俄罗斯著名分类学家柳比歇夫。                                                                                                                                                                                                                   1,“怪人”的成就       

柳比歇夫年前时和年老时的照片

先隆重介绍一下故事主角一生取得的成绩: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在他称为“休息”的业余时间里,他还研究地蚤的分类。搜集了三十五箱地蚤标本,共一万三千只。这些地蚤每个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

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杂家”。谈起英国的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的源流、马丁·路德的学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他都是如数家珍。他懂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罗·费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古希腊古罗马,天知道他还精通些什么。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好奇他到底怎么做到的?他的一生简直干了别人几辈子才能完成的事。接下来就为大家揭晓谜底。                                                                                                                     

                                                        2,将时间开发到极致     

他的秘密武器就是记日志。柳比歇夫从一九一六年开始记日记。他的日记每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任何活动:无论休息、看报、散步,战争、生病住院,出门考察。

他都详细记下某一天他在什么地方,都干了些什么,看了些什么书,都见到谁了。每件事标注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如下图:

几十、几百页都是这种枯燥无味、事务性的记载,每天五至七行。56年间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为什么记录?

亚历山大·柳比歇夫从部队复员回来。那会儿才26岁的他,已经找到了他要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随着工作越深入,面越宽。先是需要认真研究一下数学,后来又轮到哲学。他逐步发现生物学同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的工作要求付出与正常人无法比拟的精力,需要消耗比人的一生更多的时间。

记录方式

柳比歇夫将时间划分为毛时间和纯时间。“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 。

举个例子:你从早上九点开始写文章,到11点结束。毛时间计算的话就是2个小时。刨去中间上厕所,玩手机的时间就是纯时间。

计划时间

他不仅记录时间,还合理的规划时间,使一切都各得其所。“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总结回顾

除了计划时间,他还进行每月小结的汇总,年底的年度汇总,对记录的对象进行分类,然后分门别类的记述花费的时间。每月小结虽然巨细备载,年度总结中仍把所有干了的、读了的、看了的统统收集到一起,加以计算,分门别类。

他的时间好象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失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

从他的年度总结中可以了解到看了多少书,都是什么书,各国文字的文艺作品看了多少页。一年竟看了九千页,共用二百四十七小时。还有他的娱乐项:“六十五次”。清单上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

年度总结中会进行自我剖析:效率有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完成,为什么……安排计划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如果光会做计划,却不去操心这计划能不能完成。那完成计划的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

结算的同时也是对计划的总结。一总结好马上就提出下个月的计划。根据上一年的总结的结果,柳比歇夫可以根据提出的任务大致地安排下一年的工作。除了年度计划,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之后做个总的鉴定。

柳比歇夫完成计划的精确程度,也让人吃惊不已。

(括号内是完成数字,括号内外的数字相差无几。)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也开发到了极致。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

他这种状态和坚持一直到晚年,没有一天懈怠。

                                                      3,找到自己的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并不是机械的执行计划,一累会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他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喜欢游泳和散步。每天保持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不开夜车。他享受生活的乐趣,领略祖国的山河景色。

时间统计成为柳比歇夫的生活的骨架。不仅保证了最高的效率,并且保证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式,将自己的时间有效利用起来,不辜负时光。

就像坚持8年在博客上记录自己心得体会的刘未鹏一样,他利用生活中的“暗时间”进行思考总结。他所谓的暗时间就是用你买菜,走路,洗脸洗手,坐公交,逛街,出游,吃饭的间隙进行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日积月累,他的思维层次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博客的分享也结实了更多爱思考的人,并在相互的沟通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这是他的时间管理方式。

学会时间管理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我之前没有意识到自己浪费的时间。经常是拿起手机刷抖音,两三个小时就在无知不觉中过去了。看最新的娱乐八卦新闻,看一些脑残偶像剧。但这些能给我带来什么呢?

现在的我开始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计划表,安排固定的时间学习,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真正坚持下来之后。这种习惯已经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镌刻在你的身体里。

每天驱使你行动的不再是意志力,而是跟吃饭睡觉一样那么自然。我曾经是一个懒散拖延的人,现在已经改变两个月了,各种学习方式也在自我完善中。

我会在早上思路比较清晰的时候,利用1个小时的时间用来思考和学习新东西。每天晚上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学习一些课程做一些练习,睡前半个小时安排看书。

进步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如果感觉自己刚开始缺乏毅力,不妨找到跟你一起并肩的盟友,相互鼓励。每天打卡进度,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监督。.

不要想着一蹴而就,那样只能物极必反。熬夜不可取,就像我前几天为了赶学习进度连续几天熬夜到凌晨,结果白天不仅起床困难而且效率低了很多。

《法华经》有一句:“日拱一日,功不唐捐,”意思是每天前进一小步,时间久了一定会走到自己想到的地方。

所以,改变需要逐渐过渡,劳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愿我们每个人能找到合适自己的时间管理方式,珍惜时光,等到我们老去的时候,不会悔恨自己年轻蹉跎的岁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用56年的坚持证明人的一生可以做多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