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雪糕和空调,可以说是度过炎热夏日的三大法宝。气温升高,天气越来越热。坐在空调房里,吃一支冰凉爽口的雪糕,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了可悲的是,最近爆火的“雪糕刺客”让“雪糕自由”飞速离我们而去,对躺在冰柜里的雪糕再不敢看上一眼。怕它刺痛钱包,更怕它刺痛回忆。
曾经,一块3.5元的巧乐兹就是冰箱里的贵族,如今在各大便利店的冰柜中,不少人坦言只吃得起巧乐兹。因为你不知道随手拿起的雪糕到底是十几块还是几十块,只有在结账显示价格的时候,才会有“被狠狠宰了一刀”的感受。
一、雪糕为什么突然成了刺客?
世界上永远存在着价格高于价值的商品,但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刺客”的角色在现实中上演。
作为曾经雪糕界的“贵族”哈根达斯进入中国市场二十几年没被叫做“刺客”,在这个动不动突破“史上最热”天气,急需雪糕“活命”的夏天,高价雪糕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
刺客作为一种特殊职业,主要职责就是对某个目标人物实施“暗杀”,一切都是在用户不知情的状况下发生。哈根达斯是贵,但这种贵是有心理预期的,之前主要在网络上销售的“网红雪糕”同样如此,明确的标价界定了目标消费人群。尽管会质疑凭什么卖这么贵,但不会有被“暗杀”的感觉。
但是,当网络上的高价雪糕出现在线下冰柜,尤其是对于品牌、包装不敏感、不熟悉,对雪糕的认知依旧停留在“老冰棍”、“小布丁”的层次的消费者,20倍以上的价格差距在任何市场教育不足的领域都会被质疑。
成为“刺客”的原因不在于价格的高低,而在于事先的知情权。
一名社恐的消费者在得知雪糕的价格后,鼓起勇气拒绝付款将雪糕放回冰柜行为,正是因为事先不知情才会产生的“误拿”。或许,高价雪糕的目标消费人群正是这一类付款时不好意思反悔的人,俗称“面子税”。
当然,混乱的价签管理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浑水摸鱼的手段一直存在,只不过是随手被爆了出来而已。
别随便拿起雪糕,会变得不幸。
二、钟薛高:“贵族”指的是价格贵
昨天,职业打假人王海发布视频称“据检测,一根18元的钟薛高实际成本为1.32元。”钟薛高又双叒叕登上热搜。加上“钟薛高凭借一己之力拉高雪糕价格”普遍认知,“刺客”的出现,钟薛高难辞其咎。毕竟,高价雪糕在各大便利店冰柜里躺着最多的,正是钟薛高。
钟薛高创始人林盛在一档节目中曾表示:“钟薛高的毛利和传统冷饮企业毛利相比,其实略高。最贵的一支卖过66元,产品成本差不多40块钱。“。
成本价格的上涨似乎是商品涨价的最好原因,反正每人会真的在意你的成本究竟几何。“成本高”这块儿遮羞布已经被打假人王海扯下,有什么样的借口平息这场风波还挺让人期待。此时,“它就是这个价,你爱要不要”似乎成了钟薛高最后的倔强。
高价不等于高端。如果成本不是问题,营销就成了最大的开支。成长与新消费领域的“薛忠高”对这一套玩法再熟悉不过,做联名、做种草、买流量、做社群……一套操作下来,效果好不好不好预测,但贵是真的。把营销成本摊入产品成本,40多块钱的成本显得良心多了。
当雪糕定价严重偏离其价值本身,或许会有人会跟风尝鲜购买一次两次,但终难于长久。营销一时爽过后,能否持续保持销量仍是未知数。价格定这么贵的雪糕,连个专柜都没有,随便混迹于便宜雪糕中间,“高端雪糕”不要面子的吗?
写在最后:
“网红雪糕”价格都高?为什么受伤的总是钟薛高?高价不是原罪,而是品牌建设没做好,布局线下步子迈得太大。对于很多没听过这个线上品牌的雪糕来说,突然说一句“因为我们是中国高端雪糕”,试问谁会买单?
在童年时代,1毛钱的冰袋,5毛钱的冰棍,买上一个,就能承包一整天的冰凉和快乐。买一包雪莲、七个小矮人、哥俩好……分享冰棒、吃雪糕成为美好夏日的幸福源泉。
而目前,7-11、美宜佳、便利蜂等便利店10元以下的雪糕寥寥无几,随手拿一个看完价格之后都是十元以上,而且很多新品牌都不认识。曾经的老冰棍、小布丁被越挤越远,越来越卷的“网红雪糕”们在互联网上一个比一个声势浩大,似乎新国货雪糕的头把交椅的评选规则成了:声音大的请坐下。
刺客占据线下冰柜,护卫开辟线上外卖。这一波“换家”没有赢家。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高价未必就是刺客,低价也未必良心”,关键是在于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的适配。高端品牌有市场,平价雪糕有空间,双方各行其是,而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也许就是最好的自由。
互动讨论:你童年的夏天是哪一款雪糕陪伴?她现在还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