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执行》第1章执行是一门学问·它指向的是明确的行动3

先看一个人物:有个国内连锁书店,不知道名字是不是从他哪儿取经来的。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是科林斯的建立者和国王。他甚至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最后,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这个故事让人慨叹,为着无望的目标,至于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努力吗?!《执行》第一章说“执行是一门学问”,感觉有点学术的味道。既然成为学问,那就意味着,必须经得起假设、推敲、验证、试错,完善后理论才能立得住。其中最最核心的是面对现实,以结果为导向,以目标为方向,以解决为动力、从而付诸行动和努力。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应该发扬西西弗斯的行动过程,神话追求结果,我们需要从行动过程中预见和预判到现实的行动的到来。

原文“执行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到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它还包括对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做出假设,对组织的能力进行评估,将战略与运营及实施战略的相关人员结合,对这些人员及其所在的部门进行协调,以及将奖励与产出相结合。它还包括一些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变革前提假设和提高公司执行能力以适应野心勃勃的战略挑战的机制。执行是一种暴露现实并根据现实采取行动的系统化的方式。”

解析加粗字体:“对方法和目标的严密讨论、质疑” 、制定一个执行方针或目标,前期必不可少的功夫是对目标背后的问题现状和背景进行充分的厘清、澄清、确认,而非领导职位,非大人物面子,抛出猜测动机等主观印象和非职权影响的干扰。讨论,如果要求有质量,时间要有保障,逐渐才能进入深度对话状态。目标不经过SMART等逻辑工具的量化筛选,非常容易形成凭空捏造,奔着大人物跑,而距离真实越来越远。

这其中质疑是一个最重要的讨论角色,讨论过程中,当全员变成“一路神气一个鼻孔出气”的时候,根据经验,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得出如下结论:1)没人在乎最后的结果是啥;2)表面上全票通过,实际上大家都没认真对待和面对现实;3)都说好的事,没人唱衰,说明这个目标不值得挑战,目标本身没有对错之分,目标是为了超越;4)当没人为结果负责的时候,执行二字就是摆设,供我们擦胭抹粉用。相反,聪明的讨论发起人,一定会在与会人员安排一个唱反调的人,哪怕是故意反调,当所有人都向前冲时,他通过踩刹车和破冷水的方式,避免大家兴奋过渡,出现团队迷思的现象;质疑,会让我们清醒面对现实应对变化,多做预案。目标确立了方法自然会有效匹配。

“做出假设、进行评估、人员结合、部门协调、奖励与产出相结合;”这是一套执行过程,先思维层面,对软资源盘点、整理、筛选,匹配到具体环节,充分调动人员参与、给予硬物质精神激励。通过质疑确定下来的目标和方法,颗粒度已经在可控范围之内了,针对产业、行业、外在因素做出假设,就像狙击枪中瞄准镜的可视化空间,扣动扳机前的推演,就是做出假设,提出验证,给出方法,预估结果。

假设是因变而变,借助战略布局图,精准化战略创意,经过剔除、减少、增加,创造来综合衡量外在因素。做好充分360度无死角扫描思考空间。然后进入实施主体的评估,确定是否可以干,组织核心能力是否够的上等等;价值流自然下切到人员结合、全员发动,共同解决难题,由人员到部门总动员,为共同目标而统一行动。

在保证产能与产出平衡基础上,设计奖励机制,借助激励杠杆,找到优秀者奖励,发现后进者关注,拖后者惩罚等支撑跟进措施。

行动学习是一门边干边学的企业实学,源于企业现实环境和发展目标,无论人力发展还是能力提升、组织变革或业绩提升,都需要项目前期AB点的确认明确,厘清目标澄清诉求确认需求,选题的方向才不会跑偏,把症状当问题,避免真正工作坊或项目时,发觉已经走进死胡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执行》第1章执行是一门学问·它指向的是明确的行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