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感受过语文阅读理解带来的厌烦。比喻、拟人、情景交融、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条条框框把我们对文学最初的热爱都消磨殆尽了。
那么当我们不必再做阅读理解时,当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不求甚解”,一读而过呢?
想必不是。特别是对于经典文学作品而言。因为“不求甚解”的乐趣在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那一瞬间。如果变成“没有会意”,那么阅读的乐趣和意义也就无从说起了。
以下几种文学文本解读的底层逻辑,或许可以让我们在不必套用阅读理解大法的情况下,提升文学感知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一、矛盾还原
辨认出作品中与日常思维相矛盾的点,从而理解艺术处理的用意。可以从文字层面、形象层面入手。
【例】“月出惊山鸟”
月亮出来本身是无声无息的,却把鸟惊了。诗人以此塑造幽静到极致的山中景象。
【例】曹操多疑,谁都不信,偏放走了最危险的刘备。
多疑与不疑形成矛盾。曹操在怀疑别人的同时,又对自己的判断力有一种迷之自信,认为自己既然做了决定,就一定是正确的,或者说即使错也认了。多疑与自负形成的张力构成一个鲜活丰满的人物。
二、价值对比
辨认文本中的情感与现实中的主流意识之间的矛盾和错位。
【例】《局外人》中的默尔索的一系列表现,在现实的逻辑中会被认为是不孝、渣男、冷漠、自私、麻木不仁。但同时,他虽渴望活下去,却不愿说假话来为自己争取有利的辩护,不愿皈依上帝而自欺欺人获得安慰。
加缪实际上在这个人物身上想要表达的东西,是对真实的执着,是绝不演戏做假,愿为真实而死的人。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回头看那一系列行为:是不愿矫揉造作地表达悲伤、不愿甜言蜜语讨好恋人、不愿交浅言深地糊弄朋友。
三、将作品放入历史语境
所谓“历史语境”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
维度一:作家的精神史
【例】卡夫卡一生受到父亲的压抑,恋爱受阻挠、被迫做不喜欢的工作、精神上受侮辱……
由此可大致理解“卡夫卡式的绝望”:永无止境的挣扎和困顿。人的一生始终都在追逐一个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永远无法抵达的目标。
维度二:文本写作时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文本讲述的故事发生时的社会环境)。
【例】浮士德本是15世纪的人物,但歌德的写作是在18、19世纪。因此作品中讽刺的哲学争论、文化现象、社会观念实际是在歌德所生活的年代。
维度三:同一母题下的不同作品
【例】同为描写死亡,祥林嫂的死亡和林黛玉的死亡有没有可比性?
比如,两者都着重描写了死后其他人的反应:祥林嫂死后众人的冷漠和林黛玉死后众人的各怀鬼胎。
四、流派与风格
首先是不同流派和风格之间的差异。比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之间,表达的方式和塑造的情感之间有什么差异?
【例】同样是写一个人独自喝酒:
现实主义的杜甫会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苦就说苦,潦倒就是潦倒,头发白了,酒是浊的,是怎样就是怎样。侧重用现实的形象、动作的呈现来表达情感。
浪漫主义的李白则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独不说孤独,他说他邀请月亮喝酒,跟影子作伴。侧重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修辞表达意境。
其次,相同的流派和风格内部,不同的作家和作品也都是不同的。
【例】同样是幽默,鲁迅和老舍的幽默不同。
鲁迅的幽默更尖锐,更阴阳怪气,更多辛辣的讽刺在里面:“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呕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老舍的幽默则相对宽容,调侃多于讽刺:“即使承认病死比杀头活埋剥皮等死法光荣些,到底好死不如赖活着。”
五、想象作者的创作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如同把大象装冰箱,一共分三步:
第一步:把经过艺术处理的形象还原成原本的状态。
【例】把安娜·卡列尼娜还原为:一个出轨的女人。
第二步:对比艺术形象和还原后的形象之间的不同。
【例】比如现实中人们对一个出轨的女人可能给予的评价:不忠、浪荡、伪善……但对安娜的评价却是:勇于反抗命运、自我意识觉醒、追求美好爱情……
第三步:思考这个艺术处理的过程。
【例】现实中被唾弃的出轨者是经过怎样的艺术塑造,成为了女性光辉的典型?
首先,给了人物的行为以充分的客观理由。如展现封建体制对人自由的压制、阶级分化造成的不公平……
第二,通过同行衬托,用更坏的人和事突出人物的美好品质。比如上流社会妇女对私下的风流韵事是心照不宣的,但不允许公开承认的真正的爱情。相比之下,安娜的坦诚就显得十分可贵了。
第三,利用语言表达的技巧。托翁使用了很多外貌描写小心机,通过发型、着装、眼神刻画人物的纯洁善良的形象,利用叙事视角和心理描写,引导读者站在人物的角度看问题……
当然,以上方法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文学感知力,需要的是大量的阅读以及对文学基本知识的积累。
我们之所以读经典,也正是因为经典作品有深入理解、反复思考的价值。随心所欲地阅读能够带来阅读的快乐,那么深入阅读或许可以让我们知道:这快乐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