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辈带娃的“中国特色”下,家庭教育可以做些什么?

又是一篇摸黑在夜里打字的文章……回顾我的2020,生下妹妹,日复一日的带娃仍是我的主旋律,2020随着细数着哥哥和妹妹每个月增长的月龄,2020“咻”地一下就过完了。看着两个宝宝在健康地长大,再看着自己这两年积累的“黑眼圈”和产后脱发的困扰,只能继续心疼地抱抱自己。

这两年的带娃生活,让我能够有很多很多的机会看到小区里的宝宝们都是怎么长大的,我也在每日的带娃过程中与很多的老人家和宝宝们接触,毕竟,长辈带娃是“中国特色”,当家里的儿女都出去上班后,家里都发生着什么呢?宝宝在很小的时候都不大看得出来有什么区别,可是突然有一天,当宝宝长到接近两岁的时候,区别与差距就拉开了……

我有一天走在小区里,看到一位爷爷推着他五个月的孙子,小宝宝比我们家妹妹大一个月,只见他在“坐在”(大人强行用被子把小宝宝撑起来呈坐着的姿势)婴儿车里哭闹,持续不断的哭声并没有引起爷爷的重视,而是继续地推着婴儿车向前走,后来哭的时间长了,爷爷明显感到了不耐烦,他开始将婴儿车的两个前轮抬起,然后重重地放下,接着继续抬起又放下,使得婴儿车产生抖动,爷爷试图通过外力去让宝宝停止哭闹,最后的结果显然是不奏效的。

有一对80多岁的老人,因为儿子媳妇要上班,他们担起了带娃重任。孙子3岁正是活泼好动的时期,因为还没到上学的时间就只能在家,两位老人家每天轮流跟在孙子后头,只要没有危险,老人家基本上都是远远的坐着,孙子一个人自顾自地玩。(体力上也不支持跟着一起玩)老人家与孙子之间的交流很少,老人家讲客家话,孙子讲普通话,虽然都能听得懂,但实际产生的交流很少。有一天我经过他身边,他问了我一句:“阿姨,星星弟弟呢?”那一刻我知道,他想找一个玩伴一起玩,他想要有人能够和他说说话……

带着宝宝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太脏了,不能玩!”“妈妈回来了,我们去看看吧!”(实际上妈妈没有回来,只是转移注意力的惯用方式)“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乱扔东西,你不是个好孩子!”

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判断告诉孩子“不可以做”,却从没有为孩子们想过他们“为什么要做”。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隔代教养与亲自教养的话题总是在茶余饭后成为讨论的话题,我也身处其中,在隔代教养上我看到的两代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以及对育儿的理解不同。

可是纵观整个带娃圈发现,带娃依然停留在“白白胖胖是最棒”的照顾身体基本需求层面,认知发展的需求、情感发展的需求、语言发展的需求……基本上都不在大家的关注范围。

长辈带娃是“中国特色”,我们能否从“特色”中发扬家风,找到适合自己的家庭教育?

育儿这件事情上,有几个“迷思”是很多人从一开始就误会了——

1.育儿这事没有到了哪个阶段就可以“啥也不用干了”,育儿之路一旦开始,便无法停止。

2.育儿不仅仅是把孩子带大,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依赖食物,还需要依赖长期发展的品质。

3.长辈不是育儿主力军,父母永远是第一责任人。

在符合每个家庭的家庭情况下,去对养育一个孩子做出长期的计划与思考是必要的。回归最原始的问题想想看,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我们生了孩子是为了什么?

家中上班族的父母需要去工作,带娃重任交给长辈是自然而然,如果我们总是在“指责”隔代养育的不足,长辈育儿的“漏洞百出”,那孩子的教育总是不见得有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有一天扑在我怀里喝完奶后的哥哥对我说了一句:‘’奶奶在哪里?”晚饭后不再想要和我一起做游戏,唱儿歌,反而是要紧跟着爷爷说:“和爷爷一起散步”……我忽然间明白了,孩子不止是需要你,你固然很重要,但他更需要多元的关系。长辈是他们创建多元关系的第一人。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做好隔代教育的中间人,紧牵长辈们的手,一起携手共创属于自己家庭的育儿风格,我们可以保持终生的学习,并时刻地告诉他们孩子在每个不同的阶段需要什么,“只养不教”的现象对孩子的成长并无益处;我们可以发扬长辈们的优势,并用好优势——长辈们时间充裕,能够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长辈们有耐心,愿意给孩子很多“慢慢尝试”的机会、长辈们对食物、物品都有很强的珍惜之情,这是很好的能够培养孩子会爱惜身边一切的美德、长辈们都有一颗童心,极易与孩子建立融洽关系,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情感条件和营造了温馨的家庭氛围……长辈们也能够从中体会到快乐育儿的乐趣,同时还能保持的活力,永葆精神青春,多好!

让孩子从父母那儿感受到规矩和理性,灵活与多元,又能从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那儿体验到宽厚与慈爱、珍惜与勤劳,全心全意地合力带娃,发挥优势、相互补充,孩子体会到的、学习到的、收获到的都是双倍的!

隔代教育与亲自教育本来就不应该成为对立讨论的话题,孩子最终需要的是能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效支持的环境,“对立”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上上策,只要我们心之所向,剩下的就是找到方法与技巧了。

我与你心之所向,致力为每一个家庭提供养育支持,这件事情深远且重大,养育之路我们一同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长辈带娃的“中国特色”下,家庭教育可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