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内有乾坤,财富增长人人分——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新的割韭菜大法吗?

昨日(2021年9月2日)晚,习主席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表示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一石激起千层浪,要在北京设立证券交易所,无疑是个见证历史的时刻。最近两年,重大事件频发,若干年后回看昨日,想必也会感慨万千,同时笑看中学生的历史课本又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针对深化新三板改革和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有如下思考。跨界之言,仅供打脸。

所谓的“板”,是给企业融资机会,给投资者投资渠道的地方。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而投资者也希望通过购买心仪企业的股票(或其他证券品种)来获得稳健且持久的收益。以股票投资者为例,一般分为个人和机构。整体而言,个人投资者的理性和专业程度往往弱于机构投资者,常常因跟风进场和追涨杀跌等行为变成机构投资者收割的“韭菜”。中国的股票投资者中个人占比较高,整体股市呈现出高度情绪化的大涨大跌,牛短熊长;美国的股票投资者中机构占比极高,整体股市呈现出波动较小的慢牛走势。随着中国投资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规则的完善明晰,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很有可能会逐渐向美股的状态演变。

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和投资风险有很大差异,因此当时机成熟,国家往往会细分金融市场,便于风险管控和分级投资,于是便有了类似于金字塔结构的“板”的划分。

位于塔顶的是主板,也称为“一板”,在我国现行的上市审核制度中,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高、信息披露相对规范、透明度较强且监管体制更加完善。在主板上市的企业往往是国内的知名优质企业,市场占有率高、规模比较大、基础较好、收益较高而风险较低。

在主板之下,是中小板,一般服务于接近或已达成熟期并且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与主板的区分标准是中小板的企业规模较小。

再往下是创业板,主要服务于自主创新企业和其他高成长型企业,由于科技发展方向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创业板投资风险高于中小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合称为“二板”。

“一板”和“二板”都属于场内市场,而“新三板”则属于场外市场。这是根据交易的组织形式进行划分的,场内市场是由证券交易所组织的集中交易场所,有固定的交易大厅和活动时间,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交易价格由公开竞价确定。场外市场是以未能在证券交易所批准上市的股票和债券为主,采用一对一的交易方式,不存在公开竞价,同时对于挂牌标准和信息披露的要求都比较低。

新三板,是相对于老三板而言。老三板在2001年设立,主要作用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主板退市股票问题,包括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和退市公司,股票质量往往较差,常被投资者们冷落。

新三板的全称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对上市企业要求相对较低,主要市场构成是科技公司,而且对公司的盈利没有要求,解决的是大多数优秀中小微企业资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中小微企业往往由于刚刚起步,无法获得充足的资本来进一步发展壮大。政府通过设立新三板,从资金扶持、便利融资、股份转让、扩大宣传等方面促进中小微企业的规范发展,完善企业的资本结构。

新三板也被民间称为中国的纳斯达克。纳斯达克由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于1971年2月8日创建,主要目的是规范混乱的场外交易和为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

8月17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首次系统性地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内涵。这意味着从改革开放至今的“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做法,已经迎来了转折点。

会上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会议精神极其丰富,具体内容不再赘述,大家可自行查阅,其中透露出的战略与政策大方向非常清晰而全面,充满辩证意味。通读下来,就不难理解今年高度密集的政策包和全面开花的改革举措,就不难理解房住不炒的强力管控和学区新政的破旧图新,也会对新三板改革以及即将设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个国家,少部分人掌握大部分财富,并进一步利用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形成阶层固化,自然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国家的真正富有不在于有多少福布斯上榜者,而在于中产阶级的数量。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企业。仅靠主板上的龙头企业无法真正带动全民的财富增长,唯有针对广大中小微企业开放融资的新三板,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沉默大多数”的包罗万象的发展机会,营造出更加公平普惠的市场条件。

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在经济增长率放缓的时代,财富倾向于通过资本获利而非劳动积累,并且会更明显地向高资本占有人群集中,加剧贫富不均。

所以,要实现共同富裕,仅靠勤劳的双手和政府的资助是不够的,需要通过金融工具创新、社会资本引入和更加公平的分配机制构建良性循环的发展动力。

资本市场和投资人的路径依赖非常严重,若不下猛药恐怕没有人会转头去支持中小微企业,投资人还带着对“老三板”的恶劣印象,尽管“新三板”实则与“老三板”截然不同。

北京证券交易所,是内地继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之后的第三间交易所,突出的是错位发展,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令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能有市可上,令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都能有市可投,是对于大多数人发展机会的扩展,目标是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当然,这些机会能否真正发挥出具有针对性的成效,沉默的大多数是否真的能够抓住机会走上致富之路,还需仰赖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化与理性化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南北方的经济发展环境差异很大,市场经济主导特征愈发明显的南方和仍然残留计划经济发展思维的北方,所面临的困境也有诸多不同。未来的宏观调控趋势,很可能是调和与折中,降低南方由于资本过分自由而形成的人之异化,削弱北方由于残留计划经济思维而形成的社会参与的缺位。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也同时弥补了长期以来北方没有证券交易所的缺憾,是目前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增大、南盛北衰趋势下的重要战略布局,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社会资本引入的迫切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疫情和中美博弈下政府财政的巨大压力,部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则是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

北京是首都,终究与上海和深圳不同。在北京设立证券交易所,是改革决心的最佳证明——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止,而是会越来越公开和透明。

在中美博弈并且美方频频提高中概股赴美上市门槛与难度的背景下,在首都成立一个属于我国自己的交易场所,防止优质中小微企业在寻求上市机会时被他国制约,具有国际战略意义。

回顾北京近两年的规划政策,就可以看出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提出,下的是一盘大棋。

首都四大功能中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三城一区(尤其是中关村科学城),是以承载中小微科技企业的新三板为亮点的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底气之一,未来科技的发展将是突破先发国家围追堵截的金钥匙。金融街以及在去年9月份正式揭牌的包含金融服务的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底气之二,科技与金融服务的融合以及风险管控将是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攻坚战的重头戏。国际交往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定位是底气之三,既给足诚意吸引国际机构的投资,也以首都的名义给出具有份量的大国承诺——“我们愿同各方一道,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享服务贸易发展机遇,共促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

在全球视角下,北京证券交易所在未来有可能吸引到国际上具有潜力的中小微企业前来上市,需要对美国可能采取的反制手段做好多方面的应对准备。

如何既利用好内外资本促进共同富裕,又坚守住人本价值防止人之异化,将是越来越清晰而迫切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交所内有乾坤,财富增长人人分——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新的割韭菜大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