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忍不住揍产品

前段时间有篇报道很是惹眼,本人也在前面的文章里提及过,但当时的重点放在了“互殴“上,这次从事情的起因上再来聊一聊。

先看网友囗口相传的内容吧,不知真假,也有些夸张,但挺有代表性的。

产品让开发做一个功能:根据手机壳的颜色变换主题的颜色,功能很赞,冒似老罗的锤子手机有过类似的创意,所以产品就提出了设想,至于如何实现,产品给予了开发极大的自由空间。

点子是很有创意,而且产品也是站在用户角度进行设计,因为用户的手机壳颜色大多会反应出用户对颜色的偏好,所以将app的主题颜色进行切换会让用户认为app的开发者更懂自己。

但问题出在从创意或点子到实现的过程,先分析一下如要实现应该怎么做吧。

若要根据手机壳的颜色切换主题颜色,就要先知道手机壳的确切颜色,然后告诉app具体的色号,再更新颜色。关键在如果知道手机壳的确切颜色,并且准确的告诉app。

为了实现这个过程有以下几个种途径:

1:肉眼看,然后凭经验在色板上找到具体色号,告诉app(语音,文字等方式输入)

2:用手机将手机壳拍下,然后写段程序识别里面的色号,告诉app

3:通过某种方式感应到手机壳的颜色,然后告诉app,这里的“某种方式”当然是很多种方式,比如让手机壳告诉app,还有就是网上传的通过虹膜技术识别手机机壳廾人眼中的成像识别(我去,我真不懂),恕本人愚昧,真的就到这里了。

显然方式3在扯淡,而方法1,2的做法有悖于设计这项功能的初衷。而网上爆料的过程是产品与开发根本不进行交流,因为他认为自己不懂技术,而开发是万能的。

任何一家公司都希望将产品做到极致,所以有了“产品”这个工种,就是要让一些人专注于产品的设计,但这个设计要基于一个框架,类似前几篇文章中所说的框架,也算是一个基本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随你怎么去天马行空,哥们儿都能做出来,但出了这个圈,对不起哥们爱莫能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理。

一家生产飞机的公司,非要加一个上太空的功能,打死也做不出来,因为他的飞行范围只在大气层内,大气层和这家公司的技术就是这个“框架”。

再回到上面的那个功能,我们发现这一系列的连锁过程的中间是断开的,从app获取手机壳颜色这里就是断开的,那老罗的锤子手机是怎么实现的?应该是每个手机壳都进行了特别的加工,要么是管脚,要么是其他什东西可以与主板上的某个传感器接触,这样换手机壳时系统或app就知道了手机壳的确切颜色。

而你的app完全依赖于android或ios系统,也没有任何传感器相连,如何获取颜色?

这个产品应该是对app的能力范围一无所知,而且并不care去了知这个“范围”,所以才天马行空的要求开发去做这件事,问题的后果就是网上盛传的那样了。

作为技术人员,并不希望产品能懂多少技术,而希望他们能明白我们技术的框架与能力的范围是什么样的,不了解我们可以告诉你,不沟通是要闹哪样?...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请勿随意揣摸,以防激化产品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会忍不住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