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层次‖】(四十九)深度‖《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原文解释+扩延思维

49

第四十九章原文

第49章 圣无常心

【原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②,为天下浑其心③,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④。

【注释】①德:通“得”。下同。②歙:这里指收敛意欲。③浑其心:使心淳朴,不用机巧。

④孩:使动用法,使老百姓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

【翻译】有道的人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我很好地对待他们;不善良的人,我也很好地对待他们,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向善了。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守信了。有道的人治理天下,会收敛个人的私欲偏见,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纯朴,百姓们皆专注于他们的视听,而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淳朴内然的状态。

【扩延思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里的“常无心”是指圣人的境界之高,以虚无的状态去接受事物的发展,而且持之以恒,有将心比心之意,“以百姓心为心”他能站在不同角度和场合去体验他人的感受和接纳他人的处境,所以圣人有一颗平等公平之心,能以百姓心为心。因为他看得明白每个人在每个发展阶段的所范的种种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每个人有的善良,有的不善良,有的守信,有的不守信用,老子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德善”“德信”,因为要改变不善的首先要接受他亲近他,这样才能对他展开教育指导,以同样的方法去对待不守信用的人,也能达到同样效果。但是要有方法,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

接着老子又说出了方法“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会收敛个人的私欲欲望,使天下的人都回归到淳朴的心态,回到孩童时的天真厚朴的状态,再加以教育指导。这样的方法虽然简单,但却是最有效果的。人人都能专注的视听教育,虚心学习,那么社会必定安宁稳定,可见老子是多么的尊师重教啊。

本章要明白的道理:善行天下,信立天下,尊师重教是社会发展的亘古不变的真理。

【课外阅读】圣人没有固定的思想,把百姓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思想。“圣人无常心”,圣人没有固定执政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思想,他“以百姓心为心”,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帮百姓之所需,顺应百姓的需求呼声,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圣人顺应自然,顺应客观,因时而变,所以说“无常心”。 善待好人,也善待不好的人,把善待人当作有德;相信诚信的人,也相信不诚信的人,把相信人当作有德。“德善”与“德信”中的“德”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美)德”的意思。“德善” 就是“以善待人为德”,“德信”就是“以善信人为德”。“德善” 就是“与人为善”,“德信”就是“与人为信”。 圣人把善待人、善信人作为应有的品质,“德善”“德信”不是暂时的姿态,是“圣人”包容的“常态”。德善,以与人为善为德。因为“德善”,所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第二十七章)。“德”不是物质利益的回报,当然不是索取,而是一种思想境界,处世态度。“德善”“德信”是“德”的外在表现的两个重要方面,“守善”“守信”就是坚守了美德,坚守了道德,不善、失信就是缺德。 圣人无所事事地生活在天下,治理天下让自己的思想与百姓的思想融合起来,百姓都专注地用他们自己的眼睛看圣人怎么做,用自己的耳朵听圣人怎么说,圣人把百姓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

“歙歙”同“翕翕”。翕,合羽而不飞,“翕翕”即无所事事的样子。焉,形容词词尾。“歙歙焉”是清静无为,超然于物外的态度。为国者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不妄为,天下将和平宁静。

“为天下浑其心”,因为圣人“以百姓心为心”,所以“浑其心”。“浑”乃“浑然”,“使……浑然”,“浑其心”就是将自己的思想同百姓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想百姓之所想,思百姓之所思。“德善”“德信”正是“浑其心”的表现。

“百姓皆注其耳目”中的“注”是“专注”,是“注意”“注目”“关注”,是使动用法,“使……关注”。“其”是百姓“自己的”。“注其耳目”就是“让自己的耳目关注”。耳用于听,目用于看,百姓专注圣人怎么说,怎么做,进而效仿。“百姓皆注其耳目”,是唯(圣人)马首是瞻,圣人怎么做,百姓就怎么做。

“圣人皆孩之”的“孩之”,是意动,是“以之为孩”,“把百姓当作孩子”。圣人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是亲民爱民。“孩之”,就要让他们吃饱——“实其腹”,让他们精神愉快——“虚其心”,让他们身体健康——“强其骨”,让他们无知(智)无欲没有杂念——“弱其志”(第三章),像孩子一样保持纯洁的本真。“圣人皆孩之”不仅有关怀,还体现了以身示范的表率作用。

“百姓皆注其耳目”与“圣人皆孩之”,也是一种“互动”,这是一种和谐的境界。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全用第一人称代词“吾”来说话,这是站在圣人的角度说话。 要始终把握循道而行,顺应万物而无为这一主旨来分析老子推崇的圣人。

本章描述的恰恰是圣人“以身为天下”(第十三章)的表现。本章也可以作为老子“愚民”思想的诠释,也就是说,老子的“愚民”与“自愚”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天下和平安定,百姓生活得到保障为前提的,而且他希望圣人“和其光,同其尘”(第五十六章),与百姓“同愚”。 这种“愚”是放正心态,排除杂念之“愚”,是清心寡欲之“愚”。

本章描述的是圣人循道而行的状态,体现了圣人之德,意思是说这样做才符合“道”、符合“德”,虽没有直接说“道德”,实际讲的全是“道德”。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这样,“圣人”是人,不是“道”,“圣人”与“道”不可混为一谈。

你可能感兴趣的:(【韵|‖层次‖】(四十九)深度‖《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原文解释+扩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