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述往· 天津最早的网球运动

行者无疆tj 文

(19 世纪末,天津租界的网球场上第一次出现女性身影,热衷于此的她们即使汗流浃背,也不失风度,长裙及踝,束腰,头戴平顶帽,袖口和领口扣得严严实实)

网球的雏形产生于12世纪的法国修道院,传教士中流行一种用手掌击球的游戏,空地上两人隔着绳子,用手掌将布包着头发的小球打来打去。后来这游戏传到英国宫廷,陆续改进为用球拍击球,球拍拍面由羊皮渐为穿弦,球也由布面换成皮面,场地从室内移到室外,绳子变成球网。

(清末,拖着辫子打网球的大学生)

1873年,英国的温菲尔德少校在羽毛球运动的启示下,规范和设计了一种适于户外、男女皆宜的网球运动,叫做“司法泰克”,并整理成《草地网球》一书,近代网球应运而生。1874年,在英国举办了最初的草地网球比赛。

(1905年,天津英国俱乐部举行的网球赛)

网球传入天津,大约是19世纪后期(光绪年间),在紫竹林英租界的驻军官兵、外交官、洋商、传教士中流行。开始仅是“洋人”消遣娱乐的游戏,随着人员的增加,场地的修建,组织的健全,以及在教会学校中的盛行,这种叫作“司法泰克”的网球成为时髦的体育运动,并在1905年7月11日举办了英国人的网球比赛,举办地点是1904年建成的英国俱乐部网球场。后来各国租界的俱乐部中网球场成了标配。

(酷爱网球的末代皇帝溥仪,下图,打得兴起,溥仪已经赤膊上阵了)

19世纪末,天津租界有三种活动颇为盛行,一是草地网球;二是服装竞赛;三是痛饮威士忌。网球居首,《八国联军目击记》载:无论老人还是儿童,“他们一清早就手执球拍来回奔跑,一直到天黑。”打网球不仅是体育活动,而且“被认为是好风度的标志。”

(民国时期,租界里英国女子在打网球)

天津与网球的这段渊源,在冯骥才的《神鞭》里作为背景也有描述。混混儿“玻璃花”和广来洋货店掌柜杨殿起刚到紫竹林租界,“忽然一个东西飞来,又硬又重,‘啪!’地一下砸在他的腮帮上。”杨掌柜告诉他这叫网球,洋人的玩意儿。“只见左边一片绿草地上,一男一女两个洋人,中间隔着一道渔网似的东西。每个人手里都攥着一个短把儿的拍子,朝他咯咯笑……。玻璃花捏一捏这又硬又软、挺稀罕的球儿,说道:‘行,三爷不跟他生气。但也不能白挨这一下,这洋球归我啦!’”清末民初英租界网球的普及程度可见一斑。

(网球场捡球的小球童)

民国以后,网球的绅士形象、交际功能和运动效果广受欢迎,不但洋人乐此不疲,而且华人打网球者也趋之若鹜,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近代网球运动达到鼎盛。天津租界有草地网球协会8个,会员达到1500人,几乎占侨民的1/10,维多利亚花园(今解放北园)有两个球场,德国人汉纳根的夫人德璀琳小姐,曾赢得影响最大的“再会杯”冠军。1895年1月“英国球场”落成,有网球场4块,它举办了中日网球比赛。

(张学良(中)和赵四小姐在网球场)

民国时期网球普及到华人,天津产生过“四大网球高手”,为末代皇帝溥仪、大总统黎元洪、少帅张学良、怡和洋行大买办梁炎卿,他们球技平平,但声望卓著,爱好尤殷,推动了网球运动在天津普及和发展。

(民国初年,洋人与华人已经同场竞技了)

天津还有“网球四健将”,为时昌黎、高惠民、周景福、梁致祥,其中时昌黎最为突出,他球技高超,勇夺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的网球男子单打冠军,并开班授徒,还潜心研制了“时昌牌”专业网球拍。

(民国木框牛筋线的网球拍)

对天津网球发展居功至伟者当推梁炎卿,他是天津最大的买办,曾贵为天津首富,于网球爱到痴迷。

他自建网球场,既满足儿女打球(5男10女),又广结名流(张学良等),运动了血脉,也笼络了人脉。

(夺得第八届远东运动会网球锦标赛冠军的林宝华(右)和邱飞海)

他邀请名家当教练,聘世界名将林宝华(参加过戴维斯杯网球赛,获美国西部网球赛亚军、上海草地网球赛高级单打冠军)为私家教练,培养出梁佩瑶和梁佩瑜这对全运会女子网球双打冠军,并与梁佩瑜喜结良缘。

(网球双打冠军梁佩瑶(中)和梁佩瑜(右),她们还是花样滑冰爱好者,这是在溜冰场合影)

他提升了天津网球水准,梁家网球水平冠绝津门,夺魁拿奖几乎到手软,1930年杭州第四届全运会,梁佩瑜和梁佩瑶代表天津队夺得女子网球双打冠军;1931年第十五届华北运动会,两姐妹再次夺魁;在姐夫指导下,小舅子梁宝奎、梁文奎也进步神速,在1937年的“林宝华杯”网球比赛中,就读新学书院的梁宝奎获得冠军;1929年华北网球公开赛,时昌黎与梁佩瑶合作,夺得混合双打桂冠。真是梁家一球场,桂冠几多人。

(夺冠归来的网球女子双打选手)

天津的网球运动,不但开风气之先,而且代代相传,长盛不衰,成绩斐然,一直是中国网球运动的执牛耳者。

(民国出版的网球书籍)

你可能感兴趣的:(津门述往· 天津最早的网球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