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篇第7章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工:象人有规矩也,象形字。甲骨文像古代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曲尺。本义应该是矩,即曲尺,但这一意义早已失落,后被引申为工匠。如西周伊簋(guǐ):“王呼令尹册命报官嗣康宫王臣妾、百工。”
也有一说,工:巧饰也,与巫同意。南唐时期文字训诂学家徐锴曰:“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否则,目巧也。巫事无形,失在于诡,亦当遵规矩,故曰与巫同意。”
由“工匠”义还引申为擅长精巧和技巧,如《玉篇》:“善其事也。”《诗·小雅》:“工祝致告。”传:善其事曰工。
由本义直接引申出另一个较早的意义是工程、负责工程的官职等,如《书·尧典》:“允厘(治理得当)百工。”
“工”较早还有职事义,是由工匠义或工程义引申出的。如《礼·曲礼》:“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周礼·冬官考工记》:“审曲面埶(shì),以饬(ch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天工即天的职任,古以为王者法天而建官,代天行职事。如《书·臯陶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又如《汉书·薛宣传》:“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知人则百僚任职,天工不旷。”
天工也指天然形成的工巧,与“人工”相对。如“巧夺天工”,又如唐代韩愈的《赠族侄》诗:“自云有奇术,探妙知天工。”
由工程义引申出功业、功绩义,后来写作“功”。
肆:古代制造物品的场所。包括官府营造器物的地方以及民间手工业作坊。陈列商品的店铺,也叫肆。
致:送诣也,从至从攵。攵指送的动作,攵至结合意为送到,送诣者,送而必至其処也。
如《易·象下传》:“君子以致命遂志。”意为:君子一定会完成使命,实现理想。又如《诗·卫风·竹竿》:“远莫致之。”《荀子·解蔽》:“远方莫不致其珍。”
致又指招引、招致,如汉代贾谊的《过秦论》:“致天下之士。”《史记·魏公子列传》:“致食客三千人。”
致也指造成、导致,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何意致不厚。”又如清代周容的《芋老人传》:“致郁郁死。”
致也指求得、获取,如清代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致也指表达,如杜甫的《石壕吏》:“听妇前致词。”又如《资治通鉴》:“致殷勤之意。”
致也指奉献,如《论语》:“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致也指汇报、转告,如《史记》:“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己死,致光之言。”
致也指施加、施行,如《易·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意为:君子效法雷的威震和电的光明审理讼狱、动用刑罚。
致也通至,指到达,如《庄子·外物》:“然则厕(侧)足而垫(堑)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又如《管子·大匡》:“卒先致缘陵。”
致也通至,指极,如《管子·君臣下》:“致赏则匮。”又如《荀子·君道》:“致忠信。”
致也指情趣、兴致,如《三国志》:“干还,称瑜雅量高致。”
致也指结构上细密,如周密,如《礼记·礼器》:“德产之致也精微。”又如《礼记·月令》:“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
致也指调动,如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全文理解为: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必须整日待在作坊里,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必须终生学习,才能掌握道!”
北宋时期的苏东坡在他的《日喻》中说:“道可致而不可求。”苏东坡认为:“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
百工成事,君子致道。百工谋食,君子谋道。百工成事虽有可观之处,不过难成大业。君子谋道不谋食,仁以为己任!
掌握“道”的人能把世界万事万物看得很通透,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有独立人格,有责任担当!
邵雍的《渔樵问对》
邵雍(1012—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谥康节。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今河南林州市,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邵雍自幼随父徙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
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邵雍的《渔樵问对》里说了一个很有哲理性的故事:有一天,一个樵夫问一个正在钓鱼的渔夫,这里能不能钓得着鱼?老者漫不经心地回了一句:“可以继续安心垂钓。”
樵夫又来了一句:“要是不放鱼饵,还能钓得着鱼吗?”渔夫说:“不能。”
樵夫问:“鱼为了吃到鱼饵,主动去咬钩,结果反而丢了性命。但是钓鱼的人却因此获得了利益,同样都是一个鱼饵,在发挥着作用。可为什么会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呢?”
渔夫说:“人和鱼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的,都在面对着相同的利害关系。鱼去咬鱼饵,是为了生存,人在水边钓鱼,也是为了生存。鱼吃鱼饵有被钓的风险,人在江河湖海中钓鱼,不也一样有失足落水的风险吗?”
樵夫又问:“你的鱼即使钓了上来,但也不能生吃啊!最终还得依靠我的柴火吗?”
渔夫说:“你只看到了事物表现出来的作用,却不知道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柴是火的本体,火是柴的作用。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如此,有各自的体和用。
在未发挥作用之前所表现出来的静态,就是它的本质,而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态,就是它的变化。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和变化,才算是真正了解了这个世界。”
渔夫又说:“观察世界有三重境界,第一个境界就是以目观物。也就是用自己的眼睛来辨别事物、是非。第二重境界是以心观物。也就是用自己内心中的观念,来衡量事物的价值与是非对错。第三重境界就是最高的一种境界,叫做以理观物。
以理观物是一种近乎于无我的状态,将自己的主观判断抛出在外,以纯粹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甚至将自身也视为万物中的一员,不起任何分别之心。因为只有这样才是最贴近于大道的方式。
当一个人不再受困于自己的主观意愿的时候,那么他的思维就能够接近于道了,而这就是圣人的境界: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
往大了说,可以知道宇宙的起源,天地的生成,以及古往今来的诸多变化。往小了说,能够推测一个人的吉凶祸福,预料天下的兴盛衰亡。”
樵夫问:“人们向鬼神祈祷,为自己求福的行为,到底是否可行?”
渔夫说:“语善恶者,人也;福祸者,天也。言行善恶那都是人的因素,福与祸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果循环是天道的规律,鬼神岂能违背?如果自己做了坏事,上天降下的灾祸,祈祷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平时多修德积善,这才是君子的本分。”
樵夫反驳道:“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好人碰到坏事,坏人碰到好事的情况呢?”
渔夫说:“好人遇到好事,是他自己挣来的福分。坏人遇到坏事,是他自己结下的恶缘。这些都是人力的因素,属于缘分。
而好人遇到坏事,坏人遇到好事,那就是天命的因素了,属于人力不可控的范围。就像我钓鱼一样,将工具准备齐全,是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但至于能否钓得上来鱼,那就是概率的问题了。我们应该尽人事,顺天意。”
樵夫又问:“小人可以被灭绝吗?”
渔夫说:“君子与小人就好比是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君子和小人都比做成药材,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君子是没有毒性的良药,对人有益而无害。
而小人则是带有毒性的毒药,能够对人造成伤害。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会选择没有毒性的良药去治病。
但是如果遇到了一些特殊的病症,却又必须使用毒药,来以毒攻毒。只不过在用这类药材的时候要非常的谨慎。一旦病好之后,就坚决不能再用,否则就会害人。
君子和小人其实都是人才,只不过一个是正才,一个是不正之才。而正与不正,就取决于他们的内心,所以圣人治理天下,总是能够做到量才而用。
总之,无论是天道人道还是世道,其实都源自于“道”,而道的法则就是“易”,易就是变化,看问题一定要用变化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