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袋

不同于家里的土炕,自从开始寄宿后,硬床板便成了我们的栖息安榻之所。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娃来说,没有吃不了的苦,不管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在那个环境下,所有的人都在完全自觉地努力着。虽然在校外住宿,但是鲜有谁逃课窝在屋里,或者出去玩了。现在想来,那时的我们都有着超出年龄的自制力,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承载着太多的期待与寄托。

与夏天多人同处一室的闷热相比,冬天的冷冻却是另一番景象。那会儿院子里有几个高年级的同学,每到冬天就会铺上电褥子,但对于我住的屋子来说,似乎每个人都是那么钢。也可能是为了节约电褥子的花销,这个可以让我们冬天被窝温暖很多的高级装备始终没被提及,取而代之的则是人手一个热水袋。冬天的晚自习回来,在蜂窝煤炉子休眠前,将热水倒入水袋中,然后放入被窝。等洗刷完钻进被窝的那一刻,那股温暖的感觉瞬间幸福四溢。

事实上,橡胶的热水袋是后来才普及开的,最初我们都是用盐水瓶,就是医院打吊瓶后剩下的那个瓶子。相对于热水袋,盐水瓶有两个大缺点:其一是往里倒水很费劲,小小的口且玻璃迅速导热,经常手被烫的呲哇乱叫;其二则是它的保暖性能不如暖水袋,快速的热快速的冷,前期烫后期凉,往往稍微熟睡后,盐水瓶的温度和体温也差不了多少,不过有刚进被窝暖暖的那么一下,冬天的硬床板就已经很是舒坦了。记得高一那会儿,两人挤一个窄窄的木板床,我睡在外侧。早晨醒来的时候,盐水瓶经常躺在地上,好在下面经常放着我们的杂物,如果是硬地面,估计得甩个十个八个的。

我是高二的时候,学着舍友更换的热水袋,一个红色的大大的热水袋。有了它,上晚自习前往被窝里一塞,赶着夜路回来的那份温暖,真是无以言表。漫长的冬季,在热水袋的陪伴下,却显得那么的惬意。如同家里的热炕,对于西北娃来说,在寒冷中对于一个热源的依赖,似乎在打小就被种下,也只有简单的感受到这份热,才觉得踏实。就如冬天家里来人,第一句话永远是“先上炕”,也只有在热炕头才有说不完的话。而在离开家乡的日子里,热水袋带来的假热炕确是我们难得的温暖。

高中三年寄宿的日子,我一直在东家的院子里,先后就换过两次屋。而资历也从最初的“碎娃娃”变成了大多数人嘴里的哥,对待寄宿生活,也已然越发轻车熟路。但由于后来的这个屋子本身就是院子里的水房,自来水都经由我们床下到院子里的水龙头,因此一到天冷的时节,水管都会被冻住。如果不厉害,简单地拿火烤一下就开了,但是偶尔也会碰上极寒温度直接把水管冻裂的。每每这时,我们两个住水房的则显得很受伤,水龙头会很快被烧开,但冻裂管子渗出的水会慢慢从墙上一点点往上印。记得高三那会儿,刚开始没太发现,后来突然被子摸着湿漉漉的,才发现问题所在。如果拿块板子简单地隔档一下,也就没啥了,不过当时有点太稚嫩,即便这样也没做任何处理,也没跟东家说。而由于自己睡觉不老实的缘故,即便冬天也老是蹬被子,有那么几次被实实在在的冰醒,一看,膝盖整个贴在冰哒哒的墙面上。就这样几次后,在自己的不懂事下,我的膝盖开始有了不适感,用现在的话说,这属于风湿前兆了。好在高三的那个冬天很快就这么过去了,我也后来刻意地用热水反复的烫膝盖,慢慢的那种不适感也就消失了,后来也没再出现过。

多年以后回家,高三那会儿妈妈给我做的十斤重的被子依然还在,想来再很难盖这么厚的被子了,而那个红色的热水袋却再没见到。如今的冬天,各种取暖装备一应俱全,硬床板上的热水袋俨然恍如隔世。只是在寄宿生涯的寒冬岁月里,热水袋给了我们最直接的温暖。

冬天皎洁的月光下面,晚自习后的身影被拉的很长很长,在三三两两的聊天中,这段从学校到小屋子的路虽然冷风刺骨,却因为热水袋的守候而变得充满了温暖与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热水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