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的主要来源
风险意味着即将发生的结果的不确定,以及不利结果发生时损失概率的不确定。
识别风险往往从投资者意识到掉以轻心、盲目乐观并因此对某项资产出价过高时开始。换句话说,高风险主要伴随高价格出现。无论是对被估价过高从而定价过高的单项证券或其他资产,还是对在看涨情绪支持下价格高企的整体市场,在高价时不知规避反而蜂拥而上都是风险的主要来源。
最大的风险并不是来自于低质量或高波动性,而是来自买价过高。
二、过高价格的原因
过高的价格源于投资者过于乐观的预期,投资者过于亢奋的情绪往往是由于缺乏风险规避的意识。懂得风险规避的投资者清楚亏损的隐患,并且会以合理的价格来补偿其所承担的亏损隐患。当投资者未能采取足够的风险规避措施时,他们就需要承担过高的价格。
普遍相信没有风险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因此,产生风险的首要因素是认为风险很低甚至已经被完全消除的意识。这一认识推高了价格,导致了低预期收益下的冒险行为。
三、影响因素
投资风险主要源自过高的价格,过高的价格往往源自过度乐观、怀疑不足以及风险规避不足。可能的基本因素包括安全投资的低预期收益、高风险投资近期的良好表现、强劲的资金流入以及贷款的易得性。关键在于理解到底是什么在影响这类事件的发生。
一般来说,市盈率高企、信用利差收窄、投资者行为散漫、杠杆滥用以及对各种类型投资工具的强烈需求等因素在推高价格、减少预期收益的同时,创造了一个高风险环境。
四、识别风险
风险对投资者来说极为重要,同时也是短暂而不可衡量的。所有这一切都导致风险极难识别,特别是当投资者情绪高涨的时候。
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一切,便能窥见未来的端倪。
风险实现远比风险感知来的简单直接。人们过高地估计自己认识风险的能力,过低地估计了规避风险所需的条件;因此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风险,由此促进了风险的产生。必须用元认知来思考这个问题的原因所在。
(一)风险的反常性
当投资者的行为改变市场时,风险就加大了。投资者哄抬资产价格,促使本应在未来出现的资产升值出现在现在,预期收益因此而降低。随着心理的强化,更加胆大而无畏的投资者不再要求充足的风险溢价。最终的讽刺性结果是,随着承担新增风险的人越来越多,承担新增风险的回报却不断缩水。
因此,市场不是一个供投资者操作的静态场所,它受投资者自身行为的控制和影响。不断提高的自信应带来更多的担忧,正像不断增加的恐惧和风险规避共同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增加风险溢价一样。这种现象称为“风险的反常性”。
也就是说,当投资者感到风险高时,他们就会试图去降低风险。但是,当投资者认为风险低时,他们就会创造出危险的条件。市场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它的表现是反直觉的。
(二)具体表现
事实上,大众误解风险至少像他们误解收益一样频繁。认为某种东西过热而无法应对的共识几乎总是错的,事实上通常是它的对立面。
最大的投资风险存在于最不容易被察觉的地方,反之亦然:
在所有人都相信某种东西有风险的时候,他们不愿购买的意愿通常会把价格降低到完全没有风险的地步。广泛的否定意见可以将风险最小化,因为价格里所有的乐观因素都被消除了。
当人人都相信某种东西没有风险的时候,价格通常会被哄抬至蕴含巨大风险的地步。没有风险担忧,因此也就不提供或不要求风险承担的回报——“风险溢价”。这可能会使人们推崇的最好资产成为风险最高的资产。
这一思维过程在个人投资者中间很普遍。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的根本趋势。
(三)误解的根源
存在这一矛盾的原因是大多数投资者认为风险与否的决定因素是质量而不是价格。但是高质量资产也可能是有风险的,低质量资产也可能是安全的。所谓的质量不过是为资产所付出的价格问题.因此,狂热的公众意见不仅是潜在收益的源泉,还是高风险的源泉。
很多危险源于“质量”。
首先,“高质量投资”有一种不正确的假设或暗示,并由此产生了另一种不正确的假设或暗示:进行“高质量投资”的风险更低。“高质量”公司经常进行高价交易,以致成为糟糕的投资。
其次,“高质量”这个词带有一种倾向性,包含着后见之明的偏见或“成见效应”。通常,人们提到的“高质量”公司指的是过去表现良好的公司。未来往往大不相同。许多曾经被认为是“高质量”、“基业长青”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因此,投资者应避免使用“质量”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