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数据杀熟」的一些思考

前段时间听薛兆丰老师的直播,其中包括他关于下面话题的一些看法:关于大数据杀熟,如果不抑制这种情况,一天天让他继续发展,迟早有一天会遇到瓶颈,到时候世界会有怎样变化?

价格歧视的方法使用最多的一个领域是机票,没有两个人坐的飞机花的机票钱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坐飞机的时候,从来不会问旁边人花了多少钱。你会非常坦然,完全接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想要区别对待一个人的这种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以前父母给你选对象,用的是他们那个时候的大数据,他们的经验。人力资源选人的时候,用的是各种问卷,也是它们现在能够用到的大数据。现在保险公司在筛选不同的用户,确定不同的保险价格的时候,用的也是大数据。

既然我们在选人、选伴侣、选朋友用的都是大数据,为什么有一天这个大数据变得非常精准的时候,我们却不能接受了呢?这是没用道理的,最后我们是越来越接受,每个人都会被甄别得越来越清楚。我们要接受的是被甄别清楚以后,我们的生活不会变差,而是只会变好。因为在无法甄别对象是谁的时候,对方给出的是平均价格,当别人能够准确的知道你的品质的时候,他们就给出一个准确的价格,那是符合你的价格。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不会有人因为被识别而产生贬值的,你只要被识别清楚,你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大规模的合作当中,你就一定能够找到你自己的定位。

吴军老师在他的专栏中曾经提及过大数据杀熟,内容大概如下:

许多机票酒店代理商都在使用大数据「杀熟」,他曾问过一名国外电商总监,对方是这么回答的「A公司并不打算给顾客一个最低价的商品,虽然它在早期为了吸引顾客曾经这么做过,但是现在它只会给你一个你认为价格可以接受的商品。为此,它不仅统计你过去在A公司购买了什么东西,经济情况如何,而且还在 “看”你去其他网站询价(和购物)的结果。因此,你的心理价位在它面前完全是透明的。」

这里我想到:如果你生活中的很多有影响力的公司都使用大数据“杀熟”,是否这会形成另一种赢者更容易赢的局面。比如,保险公司根据你的各种基础信息、交易信息、行为信息,已经给大众的保险产品给出不同的定价,那么会不会有更多的公司直接利用这些已有的有效的定价数据再加工筛选分析,为其寻找优质的客户或者是合作伙伴,这种甄别是否会形成更多优质资源选择你,倾斜于你。当更多的公司在使用大数据甄别的时候,“杀熟”是否就是一种大规模合作,让信息的熵降低。我们知道,其实每个人都在用大数据去“杀熟”,当我们在选择朋友的时候,当公司在选择员工的时候,这种数据的甄别只是为了找到ta合适的定位,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不停地倾斜我们的“资源”于这些“熟”上。而当我们知道且接受这种大数据杀熟的时候,我们是否会根据这种规则去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是否有利于改进自己。如果这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我们只能坦然接受。

大数据杀熟,会不会是另一种一种定制化,special personalized的合作方式。

以下来自经济学家巴斯夏「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颇有意味:「在经济领域,一个行动、一种习惯、一项制度或一部法律,可能会产生不止一种效果,而是会带来一系列后果,有些是当时能看到的,而有些则得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一个好经济学家与一个坏经济学家之间的区别就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仅仅局限于看到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考虑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那些只能推测到的后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大数据杀熟」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