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想提一下《这就是街舞3》里我最喜欢的一个选手,黄潇潇师傅,我喜欢用“潇师傅”称呼他,感觉他像一个举着扇子笑傲江湖的游士。他离开的时候,好难过。那个难过好像在说,这么美,这么专业,这么有特点,这么认真,怎么没被大众认可,替此情惋惜。
我认为潇师傅有一种很怪的特质,这是一种极具浪漫主义又若有似无的聪颖气质。有时我甚至无法描述他,我想也找不到任何词汇来形容这种气质。他就好像落霞边的孤鹜一样易于发现却难以捕捉,这也是最吸引我的一点,也是我最难读懂的一点。他跳的不是舞,而是有灵魂的艺术作品,每一次的结尾都让我惊呼,“怎么想到的”,让我读到了创造作品的美。尤其是喜欢潇乔流水组合的《阿里郎》,他一个编舞师怎么和一个breaking选手出其不意地组合了,关键还能又飒又柔,他的神态怎么可以如此“笑傲”,太美了。
张艺兴的个人风格中则是看到了他对中国风的坚持,从他上词曲创作节目到舞蹈,都将自己喜欢的中国风元素融合了自己在韩国男团里学到的技术中,他选择了一条小众有特色的道路。他挑选队员的标准也很清晰,他说,在技术、律动差不多的前提下,谁更具美感更胜出。他的美,美在风格特点。
所以美也是一项能力和优势。我的美,有点大,可以形容灵魂、气质、深度、风格、外在……过去一年,我追求了一种外表顺眼好看的舒服美。它给我的是愉悦感,可能技术上我不擅长,但它是我做事情心里欢愉的一种能量来源。当我把自己的工作转化为在创造自己的一个作品时,此时,我会觉得自己是个美的雕刻师,从内容寓意到呈现界面,都代表了我自己对自我作品的态度与要求。我觉得我还挺美的,哈哈。
但如果只有美的空壳,没有商业价值,也无法走太远。尤其是当你选择了一条小众的赛道时,你喜欢的美总与市场认可和接纳有一定差距,所以你是要怪大众口味不懂你还是你要妥协市场?这里的悖论不仅在街舞艺术上,还存在在工作中。
我们要适应规则,但偶尔生存,我们也需要妥协,达尔文的生存法则如是说。
(四)
最近读了一个奇奇怪怪的39岁男人刘同的絮叨体《一个人就一个人》。
他的笔风很朴实,像三毛说的,不用难字,可能也是这个原因,让我用两三个下午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他的故事很真实,好像你邻居哥哥的故事,从湖南郴州的鱼丸粉到疫情在家的焦虑,描述生动而又充满人性。给最近在练习写作的我好像有了新的打开思路,原来那些被喜欢的故事是要经过作者这么被剥开的,如果我读的时候有多代入,那作者写的时候就得自我剖析的多深刻,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一致的。向勇敢真实面对自己的作家们致敬,你们是笔杆子下的勇士。
不用执意于一篇文章的技术性和辞藻的华丽性,毕竟我写文章的初心本就是因为心中有情感要表达。那情感,也需要更多的人生体验感做支撑。所以你看,我喜欢的王潇、以及新粉的刘同都有太多的人生体验感了,所以人家能写好几本书。倒不是多羡慕人家出书,而是突然觉得自己的人生体验有点寡淡了。
还有一点喜欢的是,他和王潇都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能通过他们的作品和实战成果,让我觉得他们说的话具有可信度。他虽然39,但眼里仍然有少年感,言辞中流淌着满满的不应付不将就的“折腾力”。可能我有点想过他的人生,所以想去听他的意见,想具有一些他身上的气质。因为好奇,我连书中他提到的十几段视频全都扫码看了,包括一段半小时在公司年会的吐槽发言感谢词,3D角度观摩下这个人的打开方式,看的我又笑又哭的。是的,又哭又笑频繁出现在我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让我关上书直呼,这真是个奇奇怪怪的男子,怎么做到的。
读一本书,就好像与作者相处了一段时间,不能相处的书,也就不必勉强了,至少对你暂时不适合。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这个世界的色彩与可观,也在于每一个人对价值的看法和野心都大异其趣。”这份相处的趣味性,值得回味。
人生有限,应该把时间花在更有趣的人和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