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首老歌,歌名叫《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有句歌词是这样唱的: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到底是我做错了什么?……
那时候只是对歌词记得很清楚,对歌词的意思却懵懵懂懂。
长大之后,这首歌成为了“旧日经典”,歌词却成了现实生活的演绎,场景屡见不鲜: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家暴的漩涡中打转:小时候目睹家暴,长大后成为家暴的主角;
有些人明明都很有能力也很有学识,一旦碰到重大的工作机遇或者重要的面试,就无法正常展示自己的长处,屡屡碰壁之后,黯然接受自己“不值得”“不配得”的“宿命”……
有的人明明很优秀,却总在内心否定自己、批判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敢去主动追求想要的生活或者幸福……
容貌焦虑让太多人不断对自己下狠手,期望通过外在的改变获得别人的垂青,从而获得幸福……却因此丧失了健康,甚至被骗上当掉进高利贷的火坑里……
德国心理学家吉塔·雅各布的《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这本书,针对这些总是在恶性循环的表现做了深度分析和解决方案。
作者认为,表面上的经常性失控都是有迹可循的,可以通过认识全面认知我们内在的四重人格和产生的原因,来对症下药,通过刻意练习培养健康成人自我,重新改写自己的脚本,摆脱无意识的漩涡,重新夺回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获得全新的幸福人生。
吉塔·雅各布博士是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致力于研究认知行为疗法、图式疗法、门诊、临床心理学和心理疗法。她出版了许多书籍和文章,其中有关图式疗法的书籍已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建立了图式疗法。
从出生到死亡,看起来我们的人生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但是重复了10000次的那些痛苦似乎总是如影随形,到底是什么“神秘力量”在牵引着我们不由自主一次次掉入同样的深渊?我们还有能力改变吗?
“我们可以主动为我们的外在选择鲜艳的羊毛衫和暗色系的百搭外套,但我们不能自主选内在的衣服。更可惜的是,我们无法快速地清理灵魂的衣服并将不合适的清理掉。”
作者用这样一个贴切的比喻来形容我们长成的成人的外在和不合时宜的内在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的内在究竟住着哪些我们看不到的曾经和过往?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找到方法来为自己的内在选择适合当下的心灵外衣?
这本书的核心是透过表象的行为,带领我们来认识内在的四种人格,剖析这四种人格形成的原因,从而帮助我们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次思维模式,通过刻意练习觉察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发展健康强大的成人自我,
一、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基本需求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基本需求包括:
l 与他人有稳定的联系、
l 自信心和能力、
l 表达需求和感受的自由、
l 自发性乐趣和玩耍、
l 现实的界限。
如果这些基本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就会形成比较稳定和良好的内在人格,如果这些需求没有得到基本的满足,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有害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有一种说法是: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这句话用在内在人格对我们的影响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l 被童年的伤痛所支配的诺拉,时刻感受到被同事排斥的痛苦,从小就因为频繁搬家而受到学校同学的排斥,同时母亲的疏于照顾也让她非常缺乏安全感;
l 无法承担应有的责任从而完成工作任务提交的利努斯,每当被开除或没钱时,总能得到“自动提款机”老妈的资助而度过困难,母亲的过度保护让这个四十岁的男人无法独立承担责任和应对问题;
l 总是过度付出、让自己对他人的需要无法说“不”的心理治疗师安雅,有一个抑郁症的母亲,从小她就习惯了照顾母亲,只为了母亲的一个小小微笑就能让她有被爱的感觉。
那些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的基本需求,以怎样的形象住进了我们心里呢?
二、我们内在的四种人格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就是典型的从小被忽略、缺乏关爱而受伤长大的孩子。
父母的所有关注点都放在了照顾妹妹身上,对松子的陪伴和关心几乎没有,而年幼的松子的最大期待就是父母可以看她一眼。
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下,父亲带松子去游乐园看表演,舞台上的搞笑艺人做出了对眼和撅嘴的动作,松子和周围的观众都笑得很开心,然而松子发现父亲却没有笑,松子很希望让爸爸开心,于是也学着做出了搞笑的对眼撅嘴的动作,父亲看着她滑稽的样子笑出了声。
这个表现在松子看来,就是父亲给了她肯定和关注。
于是此后,只要她期待得到父亲的关注,都会冲着父亲做这个动作,直到成年之后,父亲对她说了一句:别开玩笑。她才知道其实自始至终,父亲都不曾真正关注和接受她。
然而经年累月地用这种方式获得关注的松子,从此只要碰到特别让她紧张和着急的情况,就会条件反射般做出这个滑稽的表情,也因此被周围的人和工作中的领导误会和排斥。
她的“被嫌弃的一生”除了充斥着不合时宜的言行,还有为了留住身边的男人而甘愿被压榨、被精神控制……时刻都觉得是自己不对,是自己不好,是自己不配……
相信看过电影的人在整部片子看似荒诞夸张的表演中,体会到的是压抑又绝望的人生。
1、内在小孩
我们的内在住着三个小孩,分别是受伤的内在小孩、被宠坏的内在小孩和幸福的内在小孩。
l 受伤的内在小孩就是被忽略、没有感受到足够关爱和关注的童年需求下产生的。表现为不自信、无力和孤独、敏感、羞愧。
l 被宠爱的内在小孩,表现为过渡的自我感,没有边界,没有规范意识。
心理抚养倡导者李玫瑾教授说过,3-6岁是孩子性格培养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期父母发现孩子的不当行为没有及时制止和管教,甚至父母自身就是自我为中心没有教养的人,就会造成孩子的教养缺失,没有边界感没有规矩,会过度强调别人的过错而放纵自己的行为。
l 幸福的内在小孩是我们天性中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那一面。当基本需求被满足,就会让这个内在小孩开心快乐,眼中的世界安全美好,容易信任他人,满足于当下的幸福时光,喜欢嬉戏玩耍。
2、内在审判者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周围的父母、长辈、老师是内在审判者的形成的主要来源。
内在审判者又分为两种:苛刻的内在审判者和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苛刻的审判者在内心对我们提出高要求,制造压力,打击信心;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则是内心贬低自己的声音,认为自己配不上、不值得。
内在审判者往往是受伤的内在小孩的双生品。受伤的内在小孩通常会有一个批判性的内在声音告诉自己:之所以别人不爱自己,都是自己不够好、不够可爱,或者做了错事。
内在的批评和评判,对每个人都是一种极度的摧残,内耗着我们的生命活力。
3、应对方式
在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儿童时期,一个孩子面对基本需求的无法满足可以采取的行动和应对方式非常直接和简单,主要分为三种:回避、顺从和过度补偿。但这些在幼年形成的应对方式,一旦在成年之后还没有及时被觉察和纠正,就会带来非常多的困扰和麻烦。
比如说过度补偿,这种应对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和管教者说得对着干”。父母说的都是错的,做相反的事情才是对的。成年之后,就会表现为使用过度的刺激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酗酒、暴饮暴食、过度消费购物,都是过度补偿的表现方式。
4、成人自我
而真正有力量的健康成人自我,则表现为头脑冷静、理智成熟,可以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选择恰当的方式应对外界刺激,在看到别人需要的同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当内在的成人自我的比例足够强大能够掌控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时候,就不会重蹈覆辙地和过去的遭遇纠缠不清或者总是重复走在错误的老路上兜圈子。
当然,没有人可以一直保持成熟理智的状态,这就需要及时觉察自己的状态和需要,不在内心没有力量的时候做决策或者应对复杂的情境。
第三,觉察、修正和刻意练习,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
对于希望结束错误轮回的状态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的最佳方式,就是努力培养健康强大的成人自我,强化幸福的内在小孩。
那么需要怎么做呢?
首先,帮助受伤的内在小孩,了解ta的需求然后用成人的方式给予满足;抚慰被宠爱的内在小孩,划定边界,学会用一种让自己得到满足的方式来表达需求;强化幸福的内在小孩,给自己嬉闹和随性的空间。
其次,对于内在审判者的声音,要学会面对,并且敢于阻止和限制它的发声,减少对自己的评判。
第三,用自己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行为,接纳自己,包括身体和灵魂,善意地看待自己。
最后,加强成人自我的方法之一,就是给自己找到榜样,想象一个拥有强大成熟的成人自我的榜样,会如何思考和行动,从而给自己力量和支持。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书帮助我们看到这些重复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基本需求未被得到满足。
而培养健康强大的成人自我,就是不再被过去所牵制,有效安抚受伤的内在小孩、停止内心的评判、觉察并修正应对方式,从而改变行为和选择,最终改变人生脚本,活出幸福和理想中的自己。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到底我做错了什么?”
再次回味这首歌词,我想说:
受伤的总是你,但错误的开始不是因为你,
当我们看到内在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和它的需要并学习爱护自己,
当我们开始学习对内在的审判者说不,
当我们开始尝试从别的角度修正自己的行为,
当我们开始学习让健康强大的成年人自我掌管人生,
我们的歌词迟早会变成“幸福照耀在每个人的脸上笑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