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路上的一点思考(二)

图片发自App

      张立军老师的《田园诗二首》是一节看得见孩子成长、进步、发展的一节课。

      上课伊始,张老师说:“同学们好!”孩子们说:“老师好!”张老师又说:“同学们辛苦啦!”说完然后等着孩子们回答,结果四年级的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老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因为在以前的课堂上,语文老师从来没有这样问过我们。张老师说:“刚才老师和你们说话的过程就叫做交流,语文就是用来交流的,只有会用,语文学得才有意义。今天老师带你们上一节有意思的语文课,大家有兴趣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有!”课堂正式拉开序幕。

      这节课最难能可贵的是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串诗意的讲法,而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发挥学生想象的伟大神力。张老师做了大胆的古诗整合教学,这个角度新颖别致。小学课标要求: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00万字以上,三个学段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那么这种以一定的主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教学正是体现了统编版新教材“教一篇知一类”的新教法。这样的整合源于张老师的灵动思维,妙手提线地把散落在四季诗歌里的音符“联结”在一起,奏响了课堂的主旋律,还孩子们一个清爽而明亮的课堂。正真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真语文教学不是教语文教材,而是用语文教材教,用好统编版新教材,真正做到让语文入境、入心、生情。

      听到这里时,我想起自己上过的一节公开课统编版新教材七年级教材中的《古诗五首之登临诗》,那节课在于老师的点拨下,我也大胆的将三首诗进行了整合。课堂上讲一首,现场练一首,回家再自学一首。这样将登临诗的分析法举一反三,学生们就会现学现用,学以致用。回到张老师的课堂上,我记得自己当时在听课本旁边写下了“不同诗人的同主题作品、同一诗人的同主题作品”。我想如果这样教古诗词,学生留下的印象一定是深刻的。那《村居》《清平乐 村居》可以在一起,《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可以在一起,仔细想想可以放在一起教学的真是太多了。

      除此之外,张老师课堂还大胆运用“情景描述猜诗句”的方式引入主题,通过情景联想到诗句,把每一句诗再通过想象变成画面,再写成一段话,让静止的事物活起来,让啼叫的虫鸟会说话。张老师引导的阅读先生情,再成诵,然后再吟诵。在诵读中还原一定的形象、印象、景象、意象,从而引导学生借对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创造出特定的情境、意境和心境。

      最让大家动心的是张老师一整节课上下来一直是弯着腰听孩子说话,教孩子多想一点、多看一眼、多说一句。最后他充当一个同学的父亲,让那个胆怯的小男孩一遍遍把诗歌吟诵给自己听,那个坐在最角落里的男孩终于在老师这位“爸爸”面前,在那么多听课老师面前、在那些平日里都认为他学不好语文的同学面前完美的把诗歌诵读出来,因为他是读给爸爸的,爸爸每天工作很辛苦,他很少能见上自己的爸爸,也许,那节课他真的把张老师当成了爸爸,从他们校长的口中我们知道了这里的孩子都是外来务工子弟,他们不可能去择校,所以在他们家门口就有了这座城里孩子都羡慕的学校,还有无数个像张老师一样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在自己孩子的老师,看着课堂最后张老师将那个孩子抱得紧紧的,使出浑身力气在告诉孩子“你可以做到”!我们在场的每一个老师都潸然泪下。

      静静深思,我们每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怎样在课堂上实现,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曾深入思考过。“立德树人”决不是口号,它是实实在在的,应该深入我们每一个教语文的老师内心深处!

      让我们的课堂生活化,让语文生命化,我们不仅仅教语文,也要点燃孩子们的生命热情!我想,我们是有这个义务和使命的!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路上的一点思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