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后人,至孝文时即除国。可见孝文手段,虽日文而实帝王之杰。张良虽高,只能保身难保其子,可见萧何送宗族从军、治僻地为室之些些苦心。刘邦之疑,实欲尽除功臣而后安。
张良谦恭,实得益于其家世。久为韩之世家,世代为相,所以荣华盛衰也见多。又时随刘邦左右,必深知其心性和忧虑。所以报得大仇后,不欲大权和高位,即是避嫌和保身。故吕后必得强逼而才为策。然不为其画也不行,吕后之才之悍,张良怎能不知,帮吕后和孝惠,就是为后人着想。但孝文收拾其后代,虽其子有不敬之罪,但这不敬有多大?真是犯上怕要诛了,更多是因为张良曾帮吕家,孝文是除了吕家才上位的。
孝惠之位,非仅得益四老之助。张良也说此为一助,其它如张良愿为太子监国之傅,又叔孙死谏或是张良暗中联络,尚有周昌之谏,如此之阵势,刘邦不得不慎重,但左右为难。刘邦欲换太子,一是孝惠太弱,而吕后过强,死后大权必为吕后所掌,刘家必受大劫;二或是借机以测朝中势力之强弱,知若众依戚氏,则刘邦或杀吕氏以安如意、或不杀吕后也能安心换太子、或弱戚势杀大臣以安孝惠,或众依吕氏和孝惠,则刘邦就难以下手;三是左右为难,不是仅因为宠戚夫人,也因戚家无战功无重臣,若换太子属较好选择,但如意其无功无势,到时难束吕家、功臣、诸侯。刘邦晚年之病,史上不明,或就是此心病,无论立谁,只要吕后在,孝惠虽弱但吕后可慑诸侯,吕后亡,孝惠虽帝但诸侯可乱国,难以决断,忧郁而死。
四老之事,必是虚假。若真有此高人,怎么不见名、传、学、徒留于当时或世上?真是高人也必不出山,即能出山也必有所传,不独为孝惠而效力!孝惠何人?若真有四老助孝惠之事,可见四老的识人眼光和真实水平真不值一提。
张良之功,但看正史的书面记载,实是过誉!细细分析:
1、攻关之计也难称计,秦兵大部本就在外为项羽吸引,守关的多数已胆气不足,咸阳都无抵抗,关口能有多少兵力;出宫据霸上、定都关中,也是他人先建议;修书给项羽,为刘邦入关中掩饰一事,实是不经推敲。杀了韩王,还信你书?信你个鬼!张良也这么弱智的给项修书?况齐赵本就是卧榻之虎,田家兄弟始终就没安分过。项羽即使想去杀刘邦,也得先灭了田家这几只虎狼,齐地近秦地远,项羽本人肯定不急着亲自去打刘邦;独大得益于项伯之利而出霸上、得汉中,交好之人而用项伯之愚,实是不齿;先给人绘大饼封大王,这也是俗人多作之事,何况刘张之智?当时之情形,即不愿能有他计?封王求援,怕是求盟,时正战乱,何来分封他人,史书为美刘邦,做些虚辞也是可能。诸王多是平民,能得王固是喜出望外。刘邦又势大,天下平定,所以也认其为天子。项羽若能看出这些人的野心,早画大饼,刘邦想回家种地都不成。
2、从其未随刘邦前的经历看,除了暗杀,真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有万金实可做很多事情,但史书只载力士一事,普通人有钱也能为之事。其死后,子国除,论智论识,还真不如萧何。
3、张良身为世家子,在学识和认识上独具优势,也不想复国不想大权和高官,又不附哪方势力,对事情的分析比别人更称刘邦的心意,刘邦也很愿意听这位世家子的建议。张贵族是刘氏这草根集团中不可或缺的人物,用他在政治上也可得部分六国贵族之信任,或许这个政治意义也是很大。
良可能更善于综合情报、梳理建议、安刘邦之心。或许刘邦许封三万户,一为亲近之人,不愿过于赏誉于外人,二为分他人之功,类似过誉萧何,而张良又无势力,不比曹参等军,三或是为安抚拉拢六国贵族势力。但良之功,比起韩信于蜀中陈定天下之略、定三秦、平魏赵齐、杀龙且,实不足称道,
依汉书,下简述张良之传
---出身世家,不忘忠义
良,字子房,韩人,至父五世相韩。韩灭,良家僮三百,弟死不葬,散财求能刺秦王者。得力士,造百二十斤大椎。博浪沙狙始皇,以锥击,中副车。皇怒而大索。良改名姓匿下邳。
---善识人,得隐者书,佐汉王
良步游圯上,遇布衣老者,堕其履桥下,戏良:“孺子下取!”良愕欲殴,忍而下,跪进。老笑去又复:“孺子可教。后五日平明,期此。”良惊其为隐,跪允。两日至皆迟,老怪。三日乃半夜往,老迟而喜,出书:“读可为王师。后十年兴。十三年孺见济北彀城山下黄石,即我。”旦视乃太公兵法,良异故常习。
居,好任侠。项伯杀人亡下邳,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众百人,欲至留从假王景驹。道遇沛公将千人,遂随。良颜美身弱但言多衷,拜良为厩将(掌军需、谋划)。时以太公兵法与沛公,公喜而常用;与他人言,皆不省。良意沛公天授,遂从不去。
沛公与项梁共立楚怀王。良以韩公子成贤,谓梁可王成且为援,允,觅成立,令成与良将兵千余西略韩地。数城得而失,遂为游击。
---筹画兵事,以智辅汉王
沛公西进,下韩十余城,令韩王成守阳翟,与良入武关,将击峣关。良日:“敌强不可轻。其将贪且怯,可张旗帜于周山为势,并令郦食其重贿敌将。”秦将得利且惧,欲和并俱西袭咸阳。良:“将独和,恐兵不从,不从必乱,趁懈,可击。”大破。后至咸阳,秦王子婴降。
咸阳宫多重宝妇女财物,沛公欲留,不听樊哙谏。良:”秦无道而公至此。今即安乐是'助桀为虐','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愿从哙言。”从,还军霸上。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告良,意俱亡。良日:“亡去不义”,乃语沛公,大惊:“鲰生说我据关距诸侯,王秦地,故听,难敌项王,今奈何?”良使公见项伯,相饮为寿并约婚,令伯归言:据关为盗,不敢背项。
汉元年,沛公王巴蜀,赐良百金多珠,良献项伯。又令良厚财于伯,使请项王和汉中。项王许。良归韩前,嘱沛公烧栈道,示永不东向。项羽因良从汉王故,幽韩王东归而杀之。汉王定三秦,项欲击,适良书:“原下咸阳,欲复,不敢东向。”随后齐赵反,项羽度远近而击齐。良急归汉。
汉王东向,彭城兵败退下邑,忧无强授。良举三,九江王布与楚王有隙、彭越与齐王同反、韩信大才可当。汉王使随何说布、使人连越,时魏王豹反,使信击。
汉三年,汉王困荥阳!郦食其日:“商汤伐桀,封其后杞;武王诛纣,封其后宋。秦无道,可复六国后,行大德而孤楚。”汉王令印。良适归,闻汉王言,日:“试剖。汤制杞命,王可制项?武王表商容、箕子、比干,陛下能?武王发粟散财以赐天下,当下可?库甲归兵,示不复用,今日可乎?放马南坡,不再输军,陛下能乎?归牛于林,不再复输,可乎?游士从王以欲得功赏,今复六国后,游士归从各主,谁与王取天下?楚适强,六国复欲从楚,陛下不可得。此八不可。欲行,事亡。”汉王怒食其,销印。
韩信破齐,请假王己。汉王怒,得良示而骂:“定诸侯,真王”,并授印,使信击楚。五年冬,王困固陵,诸侯应援而迟,王用陈平计间楚而困缓,用良计,约王越、布,多与地,诸侯兵兴,后至垓下。
---计出以安众心,定国都之议,筹策以安太子
汉六年,功臣已封,众争功不绝。上疑众人议状,良:“欲反?”上甚虑。良:“陛下今为天子,所封皆亲,所诛皆怨。天下不足以遍封,畏上以过诛,故从疑而聚议。”上忧,良:“上平生憎,众周知,宜急先封以示,众见则无疑。"上日:“雍齿随我兴兵,曾反且数辱我,欲杀,功多不忍。”上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令急论功封赏。群臣喜:”齿且侯,我无患。“
上疑刘敬都关中之说。大臣多鲁人,劝都雒阳。良日:”雒阳虽固,然不过数百里且田薄,四面受敌。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僻,阻三面而固守肴函,守可阻敌于外,出可东制诸侯。天下安,河、渭可漕给京师;天下乱,兵粮可顺流输军。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可从刘敬。”上即日都关中。
上宠戚夫人,欲废太子立如意。大臣争而未决。吕后恐而使人致良画。良意骨肉间事而外人无助,后强难,计:“有四隐老为王所重,但不致,可令太子卑辞厚礼请,偶为王见。或可助。”汉十一年,黥布反,欲使太子军。四人意不可,成无大益,败则大祸,且将悍不为太子用,令吕后泣上勿以太子入虎口。上骂允而自军。良谏上以太子监国,并愿傅太子,明助太子之意。上破布归,疾益则易太子愈急,叔孙太傅以死谏助太子,上阳许。宴,太子侍,四人立太子侧,上怪问,各言对及姓名。上惊:“何从儿而避我?”四人:“陛下待士多骂,臣等远辱。太子仁孝且敬士,天下皆愿为死,故来。”毕,上指四人背而谓戚夫人:“四人为辅,羽冀成。吕后真主。”戚夫人泣,歌于上难已。太子终不易。
---志在仇秦,不意封侯,安身保命
汉六年,封功臣。良多病故不尝将兵无战功。帝谓子房功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欲令其择齐三万户。良:“天意臣事帝,计时幸中,始留会,愿封留,不敢三万户。”乃封留侯。
良自入关,因疾多闭门,即道习不食谷。曾从上击代、出计下马邑,多与相国言天下事,非存亡之要故不著。曾称:“世家子,为报秦灭韩而散万金家资、随帝平楚诛秦,以三寸舌为帝师,封侯足。愿弃人间,从赤松子游。”不多食,学道欲轻举。
高帝崩,吕后感良之助,乃强其食:“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何若如此!”良不得已乃听。后六岁薨。良始见圯上老人与书,后十三岁过济北,果得黄石,取而宝祠。及葬并黄石。孝文三年,子不疑坐不敬,除嗣侯,国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