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随笔:相由心生(四)

文/王少明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说:

“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三国时代曹操、诸葛亮都能打仗,文才也好,但在文化的综合创建上毕竟未能俯视历史;身为文化大师而又善于领兵打仗的有谁呢?宋代的辛弃疾算得上一个,但总还不能说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守仁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穆宗皇帝在铁券的券文中说:

“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联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对于王守仁的评价,说其千古圣贤,全能大儒也不为过。

王守仁的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守仁刚好出生,于是起名王云。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偶遇高僧,说了句:“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云字道破了出生的秘密。王云的爷爷听到了这句话,回家就给孩子改了名,叫王守仁,此后就开口说话了。

这在《皇明大儒阳明考》以及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第一册中都有所提及。

如果说王守仁五岁不会说话,这兴许是事实,至于其他的,杜撰的成分就居多了。王守仁能成为一代大儒与他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的命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直言上书,得罪了刘谨,被锦衣卫追杀,自己佯装跳河而死,才逃过一劫;然而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在此蛮荒之地,环境恶劣、瘴气盛行,民风彪悍、语言不通,王守仁也是克服种种困难,甚至面对着两个要抑郁的手下,经常的开导他们,要乐观泰然。

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的时候,王守仁没有去为宁王祝寿,而这次则是宁王的誓师大会,当场杀死了反对宁王的人,如果王守仁在场,也大多难逃此劫了。而最后,王守仁平定了宁王叛乱,成了捉住宁王的人。明武宗觉得不过瘾,命令王守仁把宁王放出来,亲自和他作战,再捉住一次,这便是后话了。至于皇帝的行为如何,王守仁都是忠心耿耿,对于朝廷绝无二心。

这些如果看面相,是无法看出来的。

王守仁的面目发黑(这与他的肺病有关系),瘦瘦的文弱书生的样子,看起来普普通通,就连江西剿匪的时候,土匪头子都被他的样貌所迷惑了,可他恩威并施,就把土匪弄得晕头转向,大多自投罗网。而在这个时期,王守仁抽出时间,给弟子讲学,反而并未把剿匪一事放在心上。对于弟子的讲学,颇有耐心,这从《传习录》的很多记述中就能看的出来。

在黄图珌的看山阁闲笔中有这样的记载,也就是相由心生,也能相随心转,一个人的内心转变了也能在面相上得以呈现。这就是修德修心之人,尤其是那些得道之人,看起来都会慈眉善目,绝非是狰狞之容。

对于曾国藩或是王阳明,我们说他们的面相上来看,绝非能看出圣贤,但是还只能是因为自我的精进,方显其圣贤之像,而这些也只是附属品,相貌毕竟是外表而人更重要的是那颗活泼泼跳动的心吧,或是其背后的思想更为重要。

对于圣贤之人,正如钱穆说的那样“其气象之宏大,包蕴之宏丰”,“平正通达,宽宏博识,”非时人所及。

(2019.03初稿    2019.10修改)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学随笔:相由心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