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

不去看《河西走廊》的历史,我不会知道林则徐和左宗棠的故事。

这二人相差28岁,一个是福州人,一个是湖南人。平生只有一次交集,只得一次夜谈,在湘江林则徐归家途中的船上,秉烛夜谈,直至天明,从此林则徐振兴海防、巩固塞防的心愿,有了忠实的继承人。

这是知音,是你我纵是从未交集,但我们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一致,我们兴海防、固塞防、安天下的初心相同,是一样的披肝沥胆,是一致的向死而生,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忠实写照。

1842年9月,虎门销烟后,被贬流放的林则徐辗转来到了嘉峪关,河西走廊早已失去了它丝绸之路要隘时的辉煌,现在这里既阻止外族人进入中原,也严禁国人走出国门,这条河西走廊像是失去了血液的河流。

整个河西地区经济困顿,还可能是沙俄下一个的入侵目标,此时的形势已经危在旦夕了。林则徐希望自己能重挑重担,完成夙愿,可是他已经年逾花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1850年1月,结束流放的林则徐乘船返回家乡福州,路过长沙,略做停留,长沙好友胡林翼极力向他推荐一位名叫左宗棠的湖南士子,说他是“湘中士类第一”。

二人约定在湘江的船上见面,左宗棠上船时激动的一脚踏空掉进了水里。

江风尚寒,这二人却一见如故,彻夜长谈。这位三十七岁的布衣秀才,让林则徐“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而这位六十五岁的前辈名臣,让左宗棠视为“天人”,崇重异常。共同的经世抱负和情趣,填补了他们年龄和身份悬殊的鸿沟,倾盖如故不外如是。两人秉烛夜谈直至天明,话题集中在“海防”和“塞防”两个主题。

林则徐将自己在西北地区的所思所想,连同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向左宗棠倾囊相赠。“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1850年11月,林则徐临终前,命次子代书,向咸丰皇帝举荐左宗棠,称其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

左宗棠闻此噩耗,失声痛哭,之后擦干眼泪,从此视林则徐未竟事业为毕生己任。

左宗棠没有辜负林则徐的期望。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林则徐的家乡兴办海军学堂、制造船只,巩固国家海防力量。

1880年5月,68岁的左宗棠命兵士抬着自己的棺材,兵出嘉峪关,自河西走廊前往哈密,以破釜沉舟之势收复新疆。左宗棠带着林则徐给他的边疆资料,完成了恩师嘱托。他治理西北时,禁种罂粟,禁运鸦片,指挥军队兴修水利、开凿坎儿井、种桑、种稻,都是遵从了林则徐的建议。

1884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重回福州,为的是处理中法马江海战事务。

1885年9月5日凌晨,福州电闪雷鸣,风雨如磐,大雨下了一夜。当晚,左宗棠在皇华馆行营去世。终年74岁。

这一场一面之缘的期许,没有被辜负,倾盖如故的知音之交,又有了感人的事迹和传说。

清代扬武号巡洋舰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