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密,司马光是矛盾的。
“(李)密素得士心,哭者多呕血”,李密死了,不仅李世勣哭得伤心欲绝,而且将士也是肝肠寸断。
这一幕分明与杀翟让,占领瓦岗寨那会大不相同。“初,李密既杀翟让,颇自骄矜,不恤士众;仓粟虽多,无府库钱帛,战士有功,无以为赏;又厚抚初附之人,众心颇怨。”
占领瓦岗寨,李密好像小人得志,寒贱暴贵,这不太符合人物出身的。毕竟李密也算是高门士族,其父李宽清山公,为辽东李氏四世三公。占领一个小小的瓦岗寨,至于如此骄傲自大?
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中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很应景。
隋末唐初,群雄并起,个个都具有雄霸一方的势力,李密,王世充,窦建德,宇文化及,然而最终被李唐推着历史的车轮碾压。
无论是瓦岗寨,还是人才,或者是物质(粮食),李密都具有相当优势,最后却败在王世充手下,又被李唐斩杀。
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中举义较早、发展最快、势力最强大的三大义军之一。李密应杨玄起兵,杨玄兵败被捕;李密投奔瓦岗寨,并且击败张须陀,而后又杀翟让取而代之。
李密在占领瓦岗寨之后,可以说强将如云,单雄信、程知节、徐世勣、朱粲、窦建德、孟海公、秦叔宝等等;文臣谋士个个如雷贯耳,房彦藻(房玄龄之父)、魏征、裴仁基、郭孝恪等等。
瓦岗军在李密的带领下,大破洛阳的粮仓,将粮仓对外开放,任由百姓取用,名望在全国逐渐打响。“群盗来就食者并家属近百万口”,归顺李密的人口激增,瓦岗军由此更加壮大。
满手王炸好牌,却被打得稀巴烂。
李密拥有如此优势,最终却失败了,究其原因以下几点。
一、嫉贤妒能
《三字经》中“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如挂角”说的就是李密。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说他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李密也算是读过书,而且出身高贵,所以占据瓦岗寨,“颇自骄矜”也就难怪了。正是这“骄矜”的傲气,搞得团队离心离德。
魏征,为大家所熟悉,是在李世民手下敢于谏言,实际上最早在李密手下出谋划策,那可是才干能力超常的人。然而,魏征却不受重用。
李密打败宇文化及之后,准备偃师与王世充对战。“魏公(李密)虽骤胜,而骁将锐卒多死,战士心怠,此二者难以应敌”,应该说魏征分析得十分到位了。
而此时李密却没有了自己的主见,被多数人的意见左右。“欲战者什七八,密惑于众议而从之”。
“且世充乏食,志在死战,未若深沟高垒以拒之,不过旬月,世充粮尽,必自退,追而击之,蔑不胜矣。”魏征知己知彼地分析建议,长史郑颋竟然当作“老生常谈”,嗤之以鼻,可想而知这建议根本没有走到李密那里。
能力超群、才干卓越的人不放在自己身边,不受待见重用,缺少谋划怎么能取胜?能人不为我所用,却资助对方,战胜对方又成空谈。魏征非常生气,“拂衣而起”。后来,离开魏征投靠了李唐。
二、刚愎自用
嫉贤妒能之人必然固执己见,不听别人建议。
李密之所以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喜欢别人的建议。有时甚至还会疑忌猜测,搞得离心离德。
“徐世勣(降唐有功赐姓李,也称“李世勣”,后避讳李世民,又称“李勣”)尝因宴会刺讥其短;密不怿,使世勣出镇黎阳,虽名委任,实亦疏之。”
如此忠心耿耿的李世勣,因为提了点建议,就被下放了,远远的打发了。就这一点来讲,比李世民差的太远了。
因为疑忌猜测,与忠心的部下产生隔阂。对于慕名投奔而来的人,没有礼贤下士之风,最终导致离开自己投到敌对阵营。王君廓就是如此。
“李密将井陉王君廓帅众来降(降唐)”王君廓本来投降了李密,而且为此还进行了内讧,击败了另外两个头目,夺了辎重带着队伍投靠。
“(李)密不礼之,复来降(唐)”,估计李密有点看不起人家身份,嫌弃王君廓是盗匪出身。
不信任手下,事必亲躬,上战场每次都要亲自参与,多么可怜,多么可悲。李密三番五次差点丢了性命。童山之战,“密为流矢所中,堕马闷绝”,是秦叔宝勇战才“获免得存”。北邙山之战,王世充知道李密喜欢冲锋陷阵出风头,事先预备了一个假李密,对阵时喊了一嗓子“已获李密矣!”,李密队伍李密溃散。
不信任必然存在隔阂,能力优异自然被压制。李密虽然拥有如此多的将相之才,徐世勣、单雄信、魏征、秦叔宝和程知节,却不能得心应手的作用。最终,只能在背离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寡恩自负
“上(李渊)使李密迎秦王世民于豳州,密自恃智略功名,见上尤有傲色”。
李密一点不懂的韬光隐晦。被王世充打得无路可去,才投降了李渊,竟然还昂头挺胸,不知道感恩也就罢了,竟然也不晓得收敛低调做人。
况且,瓦岗寨李密杀翟让,本身就非感恩之举,走投无路之际投奔瓦岗,最后却鸠占鹊巢,忘恩负义。即使如此仍然不知道抚恤士众,有功不赏,如此必然引起了众怒。
“人皆谓明公弃恩忘本,今日谁肯复以所有之兵束手委公乎!”说这话的是贾闰甫,对于李密忘恩负义这个缺点曾经明确点出来,而且也是李密之所以失败的关键所在。
“密新破宇文化及,有轻世充之心,不设壁垒。”本来王世充没有机会,因为李密自负自大,所以导致北邙山之役失败。李密失败,将降兵亡,自己带着万余人逃奔洛口。
“李密骄贵日久,又自负归国之功,朝廷待之不副本望”。投降李唐,还以为自己才能比天高,还想在出去闯荡一番。于是,再叛李唐,却发现身边乏兵少将,已不是当年了。
寡恩自负让李密丧失人心,不仅手下智士能人接连叛逃,“闰甫奔熊州”;而且将士战场上也不听从命令了,所以北邙山数倍兵力却败给王世充,洛口城单雄信“勒兵自据”。
四、目光短浅
“世充亦门人也,其为人残忍褊隘,既乘此势,必有异图,将军前计为不谐矣。非破世充,不可入朝也。”
这是徐文远告诫过李密的。徐文远是李密和王世充的老师,作为老师非常了解学生的。
李密不仅不听老师的话,而且反其道而行之,可以说目光短浅。当盖琮拿着一卷黄纸到军营时,李密扑通一下跪下了,“遂上表乞降”。与宇文化及打得头破血流,“两贼相斗”,“化及既破,密兵亦疲”。
同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不知道李密军事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标?虽然频频获得胜利,除了满足虚荣心报告给皇泰主,却换来了“劲卒良马多死”,为后来败给王世充埋下隐患。
而且,那时王世充兵力不如李密,两万对三万;将帅也不如李密,单雄信、陈智略、樊文超等都在李密身边;王世充战马仅仅两千匹,即使出兵由头也是装神弄鬼扯了一个弥天大谎。
“取之者随意多少……委弃衢路,自仓城至郭门,米厚数寸……洛水两岸十里之间,望之皆如白沙。”
洛口仓散米更暴露李密没有长远规划。粮米就是生命,也是实力。李密却任人随意来取,没有典当,也没留字据,全都浪费了。散米也就是换来了好名声,散完了米也就到头了。
分析李密失败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他没有长远发展,缺乏行动纲领,他的队伍跟王君廓的匪众没有分别。如果说有点差距可能就是作为领导人,李密用功读过书,出自明师徐文远,还有家庭出身比较优越。
从《资治通鉴》来看李密,以奸诈和算计为主,作为一个领导者缺少格局,不够大度,他充其量如同项羽一般,但是却未曾宏图霸业。
您怎么看待李密这个人物,欢迎留言评论。
(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雾纱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