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神奇的罗森塔尔效应


01

不会没关系,先画一个点

《点(The Dot)》,是加拿大插画家彼得·雷诺兹向他的老师马特森先生致敬的一本书,故事的情节是根据他的亲身经历改编;

如果你仔细看的画,会发现每一张画都有“点”的元素,而“点”在故事中一语双关,让我们一起看看故事吧。

瓦斯蒂是个不会画画或说不敢画画的小女孩,可是她的内心一定是期待画画的,不然为什么当美术课结束后,同学们都离开了教师,她还趴在画纸前。

老师让瓦斯蒂随便画些什么,瓦斯蒂用笔在纸上戳了个“点”,老师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让瓦斯蒂签下她的名字。


然而,几天后,瓦斯蒂发现,她签过名的画被老师裱好挂了起来。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瓦斯蒂觉得自己可以画的更好,她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画出更好看的点。

慢慢的,瓦斯蒂的点画进了学校的展览会。

展览会上,一个男孩看着瓦斯蒂画的点,羡慕的说:“你真是个大艺术家,要是我也可以画画该多好啊!”

瓦斯蒂让男孩随便画点什么,男孩画下了一个歪歪扭扭的线,瓦斯蒂说:“在上面签下你的名字!”


02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的《马说》中有句千古名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意思是,良驹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稀有,真正稀有的是能够识别良驹的伯乐啊。

其实,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有的孩子越走可能性越少,有的孩子直到成年仍然保有无限的可能。

每个富有成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遇到过至少一位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的老师,去激发他的优势,肯定他的价值。


03

小学渣的逆袭


说到这,其实我深有感受。

我是个理科生,高考时候理综化学部分满分。

不过我曾经是个化学白痴。

从初中开始,每次考化学不是靠蒙,就是交白卷。

因为我学习的习惯比较特别,先有兴趣,再有成绩,不感兴趣的东西各种逃避;我对化学怎么样也不感兴趣,因为还处在懵懂状态的时候,化学老师就常常以排名来嘲笑我们这群后知后觉的家伙。

进入高中后,我对化学依旧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不过一次小小的自习,彻底的改变了我的心态。

那是一个次化学自习课,同学们默默的做着一份用来练习的真题。

我心不在焉的乱涂乱画,直到发现老师朝我走来,才拿笔在随便一道题上停留假装思考,老师停在了我身边,我有点紧张,笔触有点发抖,心里又害怕又焦躁的想着,这个讨厌的老女人怎么还不走开。

然而,漫长的几分钟之后,老师忽然趴下来,给我从头讲起这道我乱涂乱画的题。她讲的如此详细,以致我竟然听懂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勾选出了正确的选项。

老师说,不错,进步很大啊。

我赶紧找来相同的题型,又试着做了一下,完全正确!

原来化学没有那么难!

等等,刚才老师说到的两个公式还有一个是什么来着?

我开始翻起课本查找资料。

一节课很快过去,我的试卷填了满满当当的一张。接下来的模拟考试时,成绩勉强及格,但是,我的内心已经充满了信心,一次次的用相同的方式把知识形成脉络,最终真正明白了那些符号和规则。

现在我仍然忘不了那个老师。虽然我没有在化学行业作出一翻成就,但是我对这个学科充满了兴趣,我的高中因为她而充满了温暖。

相比之下,我们的物理老师是个严苛的老头,有时候会动手打调皮捣蛋的男生。结果就是,我的物理依然白痴。

04

罗森塔尔效应,鼓励的力量


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罗森塔尔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0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当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父母更需要注重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越来越优秀的孩子。

亲子共读,是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方式之一,是增加亲子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每天二十分钟,改变孩子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点》——神奇的罗森塔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