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西厢记》:简析《西厢记》被列为禁书原因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一起做过的最为美好、最为惬意、最为私密、最为禁忌的事情,应该就是在搬入大观园后的第二年春天,宝黛二人一起坐在桃花树下偷看“禁书”《西厢记》了。
相关情节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目中有详细的描写。
相信很多人读到书中此处情节,都会不禁疑惑:艺术成就甚高的《西厢记》,为何在《红楼梦》中成了宝黛二人想看、喜欢看,却要偷偷看的“禁书”?
什么是“禁书”?所谓“禁书”,就是禁止流通、禁止阅读的书。
今天的我们一听到所谓的“禁书”,就会立即想到那部取材自《水浒传》的明代长篇小说《金瓶梅》。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但在传世过程中,却逐渐成为了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奇存在。
于是我们联想到,《西厢记》在《红楼梦》中所描写的清代社会中的处境,估计应和《金瓶梅》在今天社会中的处境大体一致:上不了台面。
名头如此响亮的《金瓶梅》为什么成了禁书?大概是因为书中有大量的关于一个禁忌的话题———“性”的直接、露骨、直白、细致的描写。
当然,至于《金瓶梅》所描绘的内容,是否的确不堪入目、污秽龌龊?以及其书的艺术成就,是否的确三俗低下、不值一提?这两个问题还真都不太好回答。
有时候,即便盖棺,也难论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看观者以何种角度、何种心态、何种眼光、何种目的,或何种背景来欣赏与看待。
至少,若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金瓶梅》,它又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它称得上描写宋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西厢记》和《金瓶梅》在社会上流通与存在的命运如此一致,那是因为《西厢记》也和《金瓶梅》一样,有着被禁止流通、阅读的关于“性”的描写吗?
这个问题不能回避,因为书中倒还真是有一点。《西厢记》中有一折内容,的确是关于青年男女“性”的大幅、直接、露骨、直白、细致的描写。
但即便是写“性”,二者也明显的不同。
相比《金瓶梅》书中大量通俗、白话、不堪的详实细节描述,《西厢记》中的文字描写,那可真正算得上是阳春白雪、高雅至极。
如果说《金瓶梅》的描写是“大俗”的话,《西厢记》的描写绝对能称得上“大雅”。
甚至,如果今天的一般读者,古文言文字水平差的话,连文字内容都读不懂,更别提去心领神会,或鄙视它三俗的内容了。
王实甫写《西厢记》的文笔,极具诗情画意,辞藻优美,文采斐然,整书被明代戏曲理论家朱权美誉为“花间美人”,这称号也着实不是浪得虚名。
也正因为《西厢记》和《金瓶梅》在文笔上的差别,也今天二者又有了不同的命运。
相比较语言直白、细节描写丰富的《金瓶梅》,《西厢记》的命运却是好太多了,毕竟它确实能登大雅之堂啊。
但虽如此,在曹公生活———也即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生活的清代雍正、乾隆时期,那年代的读书人无不是从小到老,天天摇头晃脑,与各种“之乎者也”打交道,《西厢记》在读书人心目中,无疑就又和《金瓶梅》在今天的我们的心目中,有着一样的感受了。
只是因为有着高雅至极的、青年男女“性”的描写,《西厢记》在古代就被列入禁书的行列了吗?
这个倒不是。那样的话,岂不是浪费了《西厢记》一书和作者王实甫的高超的艺术才华了吗?
《西厢记》之所以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成为禁书,我们认为关于“性”描写的原因倒是其次,真正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其主题和感情色彩与封建礼教的冲突和对立。
我们今天的读者阅读、看待《西厢记》,以及《西厢记》能在市面上被大力推广,并广为流传,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说它有着强烈浓厚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还有什么能比有强烈浓厚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更“耀眼夺目”的吗?这个程度和影响面,可比关于“性”描写的原因要恶劣多了。
所以,也理所当然,《西厢记》作为一本反古代社会主流观念的书,肯定是要被列入禁书的范畴里去了。
在此,我们还有必要搞明白,今人为什么说《西厢记》的内容,具有强烈浓厚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
古代封建社会非常重视封建礼教,因为它是古代社会、生活、等级、礼仪等约束森严的规矩和制度。
而《西厢记》一书的内容和主题,无不体现着对抗与反对封建社会的礼教。
年轻书生张生张君瑞,轻视科举考试、轻视求取功名,反而及其看重爱情女色。
试想在古代王朝科举取士,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任用人才的大背景下,如果读书人都像张生学习、以张生为榜样的话,那还得了?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贾政一心想让儿子好好读书,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他若知道儿子偷看《西厢记》、又对其书爱不释手、评价甚高等等,他还不打死那个不孝子?
而且崔莺莺对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的态度,也和张生一致,她也是觉得考不考无所谓,她所看重的也只是嫁个自己喜欢的、彼此恩爱的对象,过甜蜜的爱情生活,就幸福满足。
这种观念,又会影响多少青春年少的女孩子效仿呢?《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之所以喜欢林黛玉,不就是因为林黛玉与崔莺莺有着一样的观念吗?
另外还有,书中所描写的张生和崔莺莺二人,违反封建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私定终身、自主选择的爱情故事,虽说在今天是很正常的一般现象,但是这种行为在古代社会,不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吗?
再有古代社会深藏闺中、足不出户、羞于见人的女孩子,又怎么能像《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一样,深更半夜,主动跑到男孩子的居所,肆无忌惮地投怀送抱呢?
这里,我们也说一句题外话,通过《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一起偷看《西厢记》的禁忌行为,以及林黛玉的超前思想,我们也能看出二人的爱情注定悲剧收场。
贾宝玉可不是无父无母的孤儿张生,贾府怎么会为他娶一个如此不守规矩、胆大妄为的媳妇儿呢?
最后,《西厢记》中还有一个关于古代社会所重视的一个“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的问题。
在古代社会所处的现实环境中,古人认为婚配与否,要重点参考男女或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身份职业等,只有双方相当的情况下,才适合谈婚论嫁。
而《西厢记》所宣示的婚姻主题呢: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我们可以看到《西厢记》所宣示的婚姻主题是一个字———“情”,重视的是婚姻中男女双方的情意,讲究的是爱情的真正重要的所谓“缘分”。
这和今天的婚姻标准倒是一致,我们从这也能看出作者王实甫对于婚姻主题、爱情思想的超前性。
但在按照“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行事下的古代社会,这种主题观念无疑又与当时的社会主流,也即“礼教”思想,鲜明地对立开来了。
综上所述,《西厢记》中处处刻画与表现出的内容与主题,无不透露出对抗与反对封建社会的礼教的意蕴,所以今天的我们才认为《西厢记》有着强烈浓厚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
也正如此,这才是《西厢记》在古代就被列入禁书行列的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