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小先生”的坦率击中了我

河北邯郸  羽蝶

“小先生”在答疑解惑

        几年前读到《半个父亲在疼》,当时是谁推荐的,还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的,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自然也就“认识”了庞余亮。之后,就很少接触他的作品,直到他凭借《小先生》踏上今年的“鲁迅文学奖”的红地毯。

        初读此文,我被惊到了。这打破了我对写亲人文章的惯常认知。我们的母亲不都是勤劳善良,父爱不都是深沉厚重,如山一般的吗?怎么可以这样?让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的父亲以如此不堪的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要是我,我有这个勇气吗?

      偶然间得知,在一个读书群里,有庞老师的讲座。那天,正好是大雪。

      说是讲座,其实就是发送语音条,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接受他坦诚的经历和思想。

        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从十八岁无目的书写到走上文学巅峰,他用了将近40年。这其中,除了热爱,更多的是坚持吧!他曾在获奖感言中说,在基层热爱文学写作多年,文学改变了我的生命。这种感受他自己应该体会得更深刻,那是一个绮丽的梦变为天亮时真实一幕的感受,抑或是干瘪无味的生命体重新充满荷尔蒙的味道吧!我还注意到,他如今已是靖江市政协副主席,对于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在潜规则盛行的社会上,能做到这个职位,是不是跟他的文学有关。虽然,在我见到的各种场合,他都是以“作家庞余亮”的身份出现的。

        主持人的开场语也这样富有诗意:今天带大家穿透世间的阳光和灰尘,感受人间一场至真的坦白,至纯的情感……

      讲座时间并不长,但却让我看到了一个坦率、勤奋、真诚的“小先生”庞余亮。

      庞老师比我年长几岁,属于同龄人,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也有过师范教育和教学经历,我也对过世的父亲有着复杂的感情。这诸多相同,便有了情感打通的可能。事实也如此。

      从18岁师专毕业分配,到33岁离开,庞老师一直在做着一名乡村教师。《小先生》我读过几篇,是他十几年乡村生活中的露珠,他把其中最美的部分采集下来,从初稿的28万字到修改后的10多万字,这用去了他二十多年的时间,85%的力量。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不长,真的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停伫在草叶上,野性而又不失光芒,散发着着青草的香,还有着泥土的香。

      我师范毕业也是在一所乡村小学任教,九十年代初期,在农村小学,师范生是凤毛麟角,自己也心高气傲,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内心孤独,充满抱怨。当庞老师讲到独自一人在校园里的故事时,我在努力地回忆,可惜我的故事里没有这样的情景出现:在晚饭花盛开时,在空荡荡的校园里,他读诗给晚饭花听,香气包围着他。在校园里还有一棵合欢树开得正盛。夜里12点,他睡不着时,就站在开满合欢花的树下,想未来,想自己的前途,想属于自己的远方。一年又一年,树在成长,他也在成长。十几年的乡村教师生活,成就了“小先生”,也成就了《小先生》。

      《半个父亲在疼》,是庞老师“魔鬼光线时刻”之作。那天,在公园门口,庞老师遇见了一位偏瘫的老人,他扶着老人在公园门口走了一圈,老人身上散发出的特殊气味太熟悉了,在父亲瘫痪的五年时间,是他一直上班之余照顾父亲。这个老人,那种气味,像“芝麻开门”一样,打通了他心中潜藏的某个点,他一气呵成,此文就此诞生。那时,父亲已去世九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魔鬼光线时刻”,遇到了,就赶紧抓住。当然,那个时刻也不会凭空而来,是长久思考的结果。

      一般的,亲情散文,都不愿让自己的家人看到。我就是。曾经,我写的一篇文章被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家人看到,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地震”。庞老师说,他的大哥二哥都读过,他们很尊重他,没表扬,也没批评。因为文中对他的两个哥哥有所涉及。

      说实话,当时读到《半个父亲》,并没有去想得很深,只是简单认为“半个父亲”就是父亲半身瘫痪了。及至今天我才恍然大悟:他在生命的最后五年,身体上是半个,其实,不合格的父亲不也是半个吗?再继续反思,父亲是半个,我作为儿子,是完整的吗?我有去尝试理解他吗?庞老师是父亲的第十个孩子,第三个儿子,他出生时,父亲已是48岁,脾气暴躁。可想而知,在一个多子、贫困的家庭,会有什么样的童年,也正是这样的童年,塑造了他倔强的性格。在多年后的今天,庞老师说,那时父子沟通通道的不畅,那时父亲对他的漠视,都是以另一种方式锻炼他。

      庞老师的金句分享一下:

      1、散文是自己血里流淌出来的,带着自己的心跳和体温,是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目光,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

      2、作家是生活的“间谍”。

      3、文学的真实最高境界是美学真实+情感真实。

      4、写作的基本功能一是自娱,二是娱他。

      5、为人要老实,为文要“放荡”。

        6、写生活散文,中年之后,尽量用名词和动词,少用或不用形容词。形容词多,感情太浓烈,不好控制。

      很庆幸,在事先的提问中,我被“偏爱”,我提问的是如何做到“情感把控”。对于每一个问题,庞老师都认真地做答。让我高兴的是,提问被选中者,还会有书籍相赠。多希望是老师的文集。

      庞老师说,《小先生》是露珠,《半个父亲在疼》则是泪水。他被露珠和泪水浇灌,在写作的道路上慢慢地向前走。

        还有一个小花絮,有读者提出一个很“过分”的要求,“小先生”竟然答应了,公开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名人哪!还这么“随意”?

庞老师的书房,七千余册,全用稿费买的,读过了2/3。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天,“小先生”的坦率击中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