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中华文化涵养师德,修己达人,走向生命的日新月异——李子良

16榆树焦艳丰

师德的载体是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研究师德,修己达人,走向生命的日新月异。

当前师德师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能触动真情实感,无法引起内心共鸣,培训很多,老师们却不心动,培训在“术”的层面,教师无法达“道”,难以在课堂中迁移,培训之后,待遇越来越高,内心却不幸福,不快乐。

任正非:要从基础抓起,要尊师重教。把教育做好,国家才有未来。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要提高教师待遇,要从基础的尊师重教开始。

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必须从教育抓起,全社会要兴起尊师重教。“师严然后道尊,道然后民而敬学”。

一、中华文化涵养师德:时代背景

一、新时代教师的新使命

(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十九大报告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路线,也为教师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新作指明方向。

(二)推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国内教育现代化改革现代化再上新台阶。国际环境来看,新一轮工业革业中,人才的培养和竞争成为焦点。

(三)传承文化薪火,坚定文化自信

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

(四)展示新时代中国数师的新形象。

自古以来师被奉为礼的化身,道的代表,德的典范。国将兴,化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现在要塑造兼且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的教师新形象。

坚定文化自信

中科院院生杨叔子先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件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文化,不打自垮”。

1G时代:“大哥大”横行的时代

5G时代:万物互联的时代

连接到人,服务,各行各业,技术在不断更新,技术在教育中作用越来越大。

技术在三种学习中的不同作用.

1.接受式学习:目标是双基,信息技术作用辅助,改变知识呈现方式,破解教学重点维点。

2、问题探究式学习.

目标:双基,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技术作用是引导,创设问题情景,搭问题解决支架促进对话与交流。

3、线上线下学习融合方式

数学目标: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信息技术作用:重构。重构课程知数学,支持差年性自主学习,支持交互性学习,支持探究性学习,支持移动学习。

再造学习流程,数师工作形态会发生实质变革。

课前:智能备课、电子签到

课中:在线数学,环境管理,实时记录、个性化指导

针对性数学,深度互动,过程监控,开放资源

课后:智能分析、智能批阅

三代课堂教学环境的变化轨迹。

能塑教师能力体系要求,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树立教师培养新理念。

培养技术、艺术、学术三结合的数字化教师,教师尽快实现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向信息素养方面发展。

二、新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

(一)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2014年5月4日,习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

(二)承担国家公共教育服务职责的专业人员应把教学工业看作一种职业:它是公共服务的一种形式,需要教师通过严格的和持续的学习获得和保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四有”好老师、

四有好老师成为统领中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国家标准”。

2018.5.4,习书记在会上讲话德是“国家之魂,文以化之,以魂铸之。

“四有”好老师的说法出自中国文化的论语.

二、中华文化涵养师德:内在机制

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是最重要、最特殊之处乃在其能着重做人,在其能看出人的理想和境界可日新月异地上进。”

一、中国文化的内涵

(一)文化的溯源与界定

文化“首先出现在《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大下

现代中国人是怎么看世界的、物质和精神,唯心和唯物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方式看世界。

古代人看世界以多元方式看世界,多元、动态、化生性的世界观,更通透理解中国文化,而后,“文化”一词进一步增强了“文治教代”的意蕴,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如诛”。中国民族的统一就是文化的融合。

中国西方学者对文化的理解:

(1)广义的文化:英国泰勒,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可以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

梁濑溟先生定义文化 1.精神生活. 2.物质生活

3.社会生活。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

(2)狭义的文化:

文化是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即包括人的受教育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

(3)符号论文化

德国卡西尔《人论》中提出,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二)中华文化的特点

(1)以人为本

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张城年先生说:“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核心是关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基本观点,可以称为人本观点。”

(2)以德为先

中国文化中人本精神的核心指向便是“学以成人”,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是做成一个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成为人”是人的终极价值追求。

(3)依道而行

中华文化嵩尚“道“、重视”道”。《道德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4)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

1、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

钱新祖先生:中国的传统哲学,在肯定人的时候也肯定天,在肯定天的时候,也同时肯定人。

2.内圣外王的精神追求.

“内圣、外王”是中国知识分子人生的两大目标、“内圣”即内心高明的修养”:“外王”则是外在事功。张横渠: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知行合一的践履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调知行的互动,即按自己的信念生活,身体力行,集知识与美德一身,不断把自己修炼到超越的境界。

4.中庸之道的思想智慧

中庸不是无原则的调和,其中庸恰恰是讲原则,有标准的,不能过度,不能不及。

师德养成需要外在规约与内在省思的充分结合,通过“教化一内化一外化”的过程,而达到“身入一心入一自我介入”的自的。通过“自主,自觉,自律来实现理性抉择。

觉是以“生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的核心餐码,“觉”兼有“直我觉悟,自我觉察,有所认识觉悟并主动去的”的含义,自我反省的最高境界是慎独。

三中华师德文化内涵——重要价值

一、气感愉悦的世界。

(1)风气声乐从生万物

(2)声歌舞蹦从成君子

(3)  君兴诗感情成乐

爱因斯但遗言:爱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爱是光是地心引力,是能量。

二、德业政治的担当

中华文化倡导“圣狂”的人格理想和精神境界引系对“群“己”关系的思考,做“四有”好老师,落实立德树大的根本任务。

三、修已达人,走向生命的日新月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爱人者,人怕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世也”。

我们的祖国已经繁荣昌盛,园泰民安,但祖固的强大,也是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时刻记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首先要自己站得稳,在别人摔倒的时候,也能扶他一把,不仅自己要足够腾迷,也要能够周济需要帮助的人。

教师要想加强师德修养,一定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要自觉、自省,自律,不断高要求自己,只有从士人之心——能人之心——君子之心——贤人之心——圣人之心的不断进阶提升,永葆仁爱之心,对待事业,才能实现是非即成败,起点即巅峰,出发即到达。

7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4讲:中华文化涵养师德,修己达人,走向生命的日新月异——李子良)